今天大脑懒了,纯粹学习一下两个老师提及的概念:双重束缚和循环联系。
一、双重束缚
双重束缚,是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贝特森提出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论(Double Bind Theory)。是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对方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如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容易使人陷入两难的境地,精神分裂症状就是这种痛苦的表达。
他举例说,如果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所适从”有些类似)。小孩子在身心上都严重依赖于母亲,面临这种情景,他(她)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一个人长期受到双重束缚,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贝特森认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双重束缚是:从一个层次上说,人类进化已经到了很发达的程度,可以为个体的生存而抗争(比如,在科学和医学不发达的时候,有残疾的婴儿很可能被父母抛弃,或者夭折,无数残疾婴儿生存了下来且长大成人了),而从另一个层次上说,人类作为一个有性繁殖的物种,仍然摆脱不了死亡。大部分宗教其实都在试图帮人类摆脱这个基本的双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贝特森认为,与其说《圣经》(或其他宗教经典)的创世故事是迷信和谎言,还不如说它们是表达真理的另一种版本--隐喻的、诗意的版本。
双重束缚的特征:双重束缚是家庭环境中常见的,是导致家庭成员发狂的现象之一。当一个人与他人处于一种重要的关系之中,如果同时收到两个互相矛盾的信息,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精神分裂症就是这种痛苦的表达方式。双重束缚的特征如下:
1、两个或更多的人处在重要的关系之中
2、此关系是进行中的而且此经验是重复的
3、第一个指令是负向的,如你要做某事,否则我会处罚你或你不要做某事,否则我会处罚你。
4、第二个指令通常是更高或者是更抽象的层次上与第一个指令相冲突,同时用惩罚和威胁的口气来强化,可能会以非言语的形式呈现;如:你要这样做,只是你想这样做。
5、第三个指令是禁止逃跑并要求回答,受害者会被限制在两难的情境中
6、一旦受害者领悟了双重束缚的模式,指令的出现与否不再重要的了,但此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小动静就足以引发当事人的愤怒或痛苦。
双重束缚的作用:在家庭中,面对爱与恨的表达时,面对重要人物的远离与靠近的指令,接受信息的人会被迫进入一种难以正确辨别信息矛盾的情景之中,并无法给予满意的回应,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当一个人经常受困于双重束缚时,他可能会变得困惑,怀疑一切,或采取防御措施,以扭曲的态度面对所有的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失去了解自己的能力,失去与他人真诚沟通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是家庭沟通系统失调的结果。双重束缚理论的提出促进家庭治疗运动的开始。
二、循环联系
在百度中并没有关于循环联系的名词解释,于是根据其他的信息进行拼凑。
在《在走向精神的生态学》这本书中,贝特森阐明了控制论的方法论。他认为因果解释通常是积极正面的,我们说撞球B朝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撞球A在某个角度撞击。与这种解释比较起来,控制论解释总是消极反面的,强调反馈。控制论从一开始就有两个传统。第一个是循环型的因果关系,这种传统体现在计算的设计和自动控制领域,代表人物是维纳。第二个传统源于对人类和社会的关注,强调认识论,包括我们是怎样认识和探索关于自我的理论,以了解身份、目的和自治这些现象,这种取向的代表人物就是贝特森。贝特森说:“ 我认为控制论是人类在过去的2000年里从知识之树结上摘取的最大的果实,但是我们从果实上咬出的果肉被证明是难以消化的——通常是因为控制论的原因。” 贝特森认为知识界对控制论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一些控制论理论家寻求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世界,而其他的一部分人仅仅想理解人类和他们的环境是如何共同进化和发展的。早期的研究寻求详细说明系统被控制的一些原则,最近的研究试图弄明白系统如何描述自己,控制自己和组织自己。 显然,诺伯特•维纳属于前者,而贝特森属于后者。和维纳以及其他的机械取向的控制论理论家不一样,贝特森研究的科学领域是精神和生态系统的生命世界的控制论。通过贝特森、洛伊和拉波波特等人类学家的努力,整个1940年代到1960年代控制论开始进入人类学的研究当中。
根据以上信息,我所理解的贝特森所认可的联系和控制,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更加重视的,人本身就是世界,是人带动了世界的发展,具有无比的积极性,这种思想总是让我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