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的不断深入人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的深入推进,QC小组活动在企业得到了持续广泛的开展,它已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持续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QC小组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QC小组已在航空航天、通信、医药、石油、制造、电子等各类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各企业均参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指导活动实施,但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QC小组那些事儿。
一、QC小组的来源
根据T/CAQ 10201-2020《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的定义,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是由生产、服务及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员工自愿结合,围绕组织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团队。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员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QC小组(Quality
Control Circle)活动起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出现了一个名为“现场质量管理研讨会”的组织。1962年,该组织正式更名为QC小组,并开始在日本国内注册,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这一活动的国家。1966年,QC小组在欧洲质量组织年会上传播,开始被各国大众所认知,随后中国、韩国、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开展了这一活动。
1978年,在我国学习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时,北京内燃机厂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QC小组,广泛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和理念。1983 年,国家经济委员会发布《QC 小组暂行条例》,1986年,正式成立了QC小组工作委员会,1987年颁发了《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1997年,由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中国质量管理协会联合颁发的《印发〈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QC小组活动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截至2017年,全国QC小组累计注册已达4086万个,经济效益累计达9570亿元。
二、QC小组的活动
QC小组活动要提倡和坚持“小、实、活、新”的发展方向。其中,“小”要求QC小组课题宜小不宜大;“实”要求QC课题与生产和管理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活”是指QC小组灵活运用各种质量理论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DCA、统计方法、数据驱动、调查表、帕累托图、特性要因图、确认表、矩形图、散布图、管理图等;“新”要求QC小组活动具有新颖性,强调采取新的技术和方法解决问题,不强调技术上的绝对领先。
2.1 特点
1)自主性:以员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
2)群众性:QC小组成员可以有领导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更注重吸引生产和服务一线岗位操作人员,使广大职工群众在QC小组活动中学技术、学管理,群策群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民主性:QC小组组长可民主推选,也可由成员轮流担任。小组成员不分职位高低与技术强弱,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高度发扬民主,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4)科学性:QC小组开展活动,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检查用数据说明事实,科学分析、科学解决问题,拒绝“想当然”和“个人经验”。
2.2原则与分类
QC小组活动需要遵循原则:全员参与、持续改进、遵循PDCA循环、基于客观事实、应用统计方法,这些基本原则与QC小组活动是紧密联系的。
QC小组的课题可以分为问题解决型和创新型两大类,其中问题解决型课题是QC小组针对已经发生不合格或不满意的生产、服务或管理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改进所选择的活动课题,根据目标来源不同又可分为自定目标课题和指令性目标课题;创新型课题是QC小组针对现有的技术、工艺、技能和方法等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运用新的思维研制新产品、服务、项目、方法所选择的活动课题。
2.3 步骤
在活动程序上,自定目标问题解决型课题、指令性目标问题解决型课题和创新型课题略有差异,本文以自定目标问题解决型为例说明QC小组活动的步骤(需要了解另外两种QC小组活动步骤的朋友,参见T/CAQ
10201-2020《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
1)选择课题:这是QC小组活动的起点,需要选择一个具体问题或改进点作为活动的主题;
2)现状调查:对当前的问题或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问题的情况和严重程度;
3)设定目标:根据现状调查的结果,设定明确、可衡量的改进目标;
4)分析原因: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可能导致问题的各种因素;
5)确定要因:从众多原因中确定导致问题的主要因素,即要因;
6)制定对策:针对要因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或方案;
7)实施对策:按照制定的对策进行实施,开始改进活动;
8)检查效果:在实施对策后,对改进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查目标实现情况;
9)制定巩固措施:如果效果良好,制定巩固措施,确保改进成果能够持续保持;
10)总结和计划: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评估活动的成果和不足,同时为今后的活动制定新的目标或计划。
三、QC小组的活动准则
QC小组活动的开展参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2020版《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有些内容相对于2016版准则进行了改进,这些改进内容也是各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困惑。
3.1 问题解决型课题
1)问题分类
2016版准则将问题解决型课题分为现场型、服务型、攻关型和管理型4种,4种类型课题的区分难度较大,且4种类型课题的活动程序是相同的,无需进行区分。2020版准则进行了改进,不再分为4类,只是按目标来源不同分为自定目标课题和指令性目标课题(规章制度还未按新准则修改的朋友请尽快修改),简单易懂,并且这2种课题的活动程序也有差异。
2)现状调查
2020版准则4.1.3b)条款要求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层整理和分析,更加强调“分层整理”的重要性。这么做是为了规避很多QC小组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即对反映课题现状的数据挖掘不够充分,分层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其后的原因分析阶段不得不再次进行分层分析。
3)确定主要原因
2020版准则4.1.7c)条款要求依据末端原因对问题或症结的影响程度判断是否为主要原因,判定要因的准则有两项,① 末端原因的性质,如果末端原因所指人的不符合行为、物的不符合状态是违反法律法规(包括行业规定)时,无论影响程度大小,均判定为要因;② 在末端原因性质不违反法律法规前提下,再根据末端原因对问题(症结)的影响程度进行判定,影响程度大的判定为要因。
3.2 创新型课题
1)选题的借鉴与查新
2016版准则要求QC小组在选题时进行查新,很多小组为了满足查新要求,自行通过中国知网等渠道进行查询,为查新而查新,查新结果不具备权威性,且与课题的整体活动程序关联度不高。2020版准则4.2.2.2a)要求“针对需求,通过广泛借鉴,启发小组创新的灵感、思路、方法等,研制新的产品、服务、方法、软件、工具及设备等”,抛开了形式上的查新要求,表述为“广泛借鉴”。对比两者的差异,查新只是借鉴的一个来源,借鉴的对象还可以包括:不同行业或类似专业中已有的知识、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客观事物、自然现象等一切能启发创新灵感和思路的内容。
2)提出方案需根据借鉴内容
2020版准则4.2.4.1条款要求“小组针对课题目标,根据借鉴内容,提出方案”,准则更注重实效性,要求提出的方案应与借鉴内容相关,规避一些QC小组随意编写借鉴内容的问题。如果小组在进行创新型课题活动时,前期不重视借鉴环节,就会导致创新思路没有来源,目标设定缺乏依据,主体方案失去根基,前期各阶段间缺乏逻辑联系。借鉴内容与方案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借鉴的思路方法非常明确,可以直接转化为主体方案;如果借鉴的思路方法较为模糊,不够具体,则需要提出具体方案。
四、QC小组的常见问题
4.1 重视不够
QC小组活动作为一项自发、自愿的群众性活动,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旨在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这些还只是QC小组活动自身的目的和作用;更重要的,通过QC小组活动,可以激发员工积极参与质量工作的善意,营造一种积极主动改进工作、提升效益的文化,从这个维度看,其重要性对一个企业不可估量。
但因为QC小组活动不是强制要求的,真正了解QC小组的人员不多,大部分QC小组活动不能对经营生产产生直接显著的作用,导致很多企业不重视QC小组活动,这种不重视包括领导层和基层参与者。领导层认为QC小组活动是群众参与的活动,自身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对小组活动程序要求和活动规律认识不清,更多关注企业内小组的注册数量、活动成效以及获得荣誉等,所以在资源支持、激励方面投入就不会投入太多。开展QC小组活动时,往往指令性要求注册多少个小组、开展多少项课题,与QC小组活动自发自愿、自主开展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这些不是以自觉自愿为前提条件成立的QC小组,对员工来说,思想上就会把活动当作额外负担,选题立项不聚焦企业焦点问题,课题选择目的性不强,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时不求针对性实效性,活动过程不按PDCA循环进行,也不可能真正找到问题症结、取得改进实效,造成大量人员、时间和资源浪费,严重打击了职工参与 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4.2 过程薄弱
由于QC小组活动现场、现物的特殊性,小组课题成果发布只能通过材料评审和现场发布的形式进行,就会造成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发布评审工作基本决定了成果的最终成绩,造成很多小组把主要精力放在成果后期的“包装”上,最终成绩虽然很好,但企业本身没有收益,这种做法违背了QC 活动的初衷,也容易引起员工误解,长此以往,还会动摇QC小组活动在企业发展的根基。在QC小组活动过程中,有几个环节比较重要,一定要加强过程的管控。
1)选题要结合实际
QC小组活动的目的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旨在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其中两点非常关键:一是围绕企业的战略、方针目标和问题,这一点决定了QC小组活动选题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为了取得好成绩,不结合实际盲目选择课题;二是企业获益,这种获益包括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等,一切不能让企业获益的QC小组都是耍流氓,这一点更要求QC小组活动选题一定要结合实际。
如何才能使QC小组选择结合实际呢?
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① 深入现场:QC小组的成员需要深入生产、服务和管理现场,亲自观察过程和操作流程,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② 收集数据:收集生产、服务和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包括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成本等方面的数据;③ 与具体部门合作:与具体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分析和解决过程中的问题;④ 定期评估和调整:在活动进行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主题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程度;⑤ 培训和教育:提高小组成员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生产实际。
2)评审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2020版准则要求,问题解决型课题在“必要时,确认小组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型课题在“必要时,确认小组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质量协会将其解读为“是否需要计算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小组根据课题情况自行决定”。一般来讲,QC小组活动多数为基层员工自发组织,利用业余时间在基层开展,活动规模、时间和资源有限,多数情形下课题成果的经济效益相对有限,甚至不一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尤其是创新型课题成果立足于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满足当前或未来的相关方需求,往往是大投入小产出,活动意义主要体现在推动技术进步、提升社会效益等方面,不应完全用经济效益去衡量活动成果。因此,当经济效益不明显时,小组可以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计算技术效益、社会效益或其他效益。
某些企业和行业的内部评审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并以经济效益大小来评价QC小组活动成果水平高低,导致很多QC小组为了获奖而不切实际地夸大课题成果的经济效益,甚至故意编造。往往一个基层QC小组活动成果的经济效益轻轻松松超过企业当年产值,严重脱离现实,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QC小组活动成果评价导向。在T/CAQ 10201-2020《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附录B中,给出了QC小组评审关注的内容和分值,可供企业在评审时借鉴使用。
4.3 人才缺乏
QC小组活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必须以《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为指导,严格按照PDCA循环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开展工作。但是很多企业因为培训不系统、不全面、不持续,内外部参与QC小组活动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导致了解QC小组活动的专业人才缺乏。最主要的,现场一线员工大多未能全面掌握QC小组的知识,导致在开展QC小组过程中,更重视活动实效而忽视程序的规范性,不能严格地按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要求开展活动。
有些QC小组不按PDCA开展活动,而是把平时开展的技术成果套用QC成果的程序编制出一个成果;有些QC小组对整个活动的程序、内容不了解,缺少组员集思广益的过程,成果有效性差强人意,使QC小组活动影响小、凝聚力不大、成果质量不高;有些QC小组的成果越来越形式化、表面化,缺少创新和改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QC小组活动的效果,培训是QC小组活动亟待提升的环节。
4.4 效果不好
解决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有两部分,一是“纠正”,针对目前产生问题的应对措施,解决眼前的问题;二是“纠正措施”,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杜绝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相对而言,“纠正措施”比“纠正”更为重要。在QC小组活动中,“制定巩固措施”就属于“纠正措施”的范畴,这是杜绝类似问题重复发生的根本。
2020版准则4.1.11a)要求:将对策表中通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措施,纳入相关标准或管理制度,如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设备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并报主管部门批准。表述的很清楚,但在实际QC小组活动中制定的巩固措施抽象、空洞、不具体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提高地面测试系统的使用性能”的某课题,巩固措施为:“将活动总结出来的现场经验及操作要点,制定成相应的操作标准,并纳入标准化管理,修订原地面测试系统操作、安装标准”。这些都是堂而皇之的官话,放在哪里都适用,但对于指导后续的工作却没有任何作用。敲黑板,制定巩固措施要明确到在《XXXXX》文件/制度的第XXXXX章节,增加XXXXXX内容,并按照文件/制度更改要求报主管部门审批,才能达到巩固措施的目的,也才能真正预防后续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
五、最后的话
实践证明,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促进质量改进活动的开展,促进方针目标管理和企业管理,通过认真组织,并让选题、活动成果、发表都与生产经营管理有机融为一体,并成为一种富有成效的自觉行动,使企业逐步形成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格局。在开展QC小组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务实的原则,千万不能认认真真走形式。
参考文献:
1)邰巍、薛卫新《QC小组活动开展经验探讨》
2)吴文广《2020版<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相关条款解读与应用探讨》
3)侯西亭《2020版<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值得关注的五个问题》
4)朱令宇《制造企业推动QC小组活动的问题及对策》
5)崔杨硕《破解制造企业QC小组推广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