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笑来老师喜用类比,善用类比,创作的很多类比,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把人比作计算机:
我们就好像计算机一样,通过不断打磨、升级概念与方法论来升级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与计算机不一样的是,我们甚至可以升级自己的硬件。
再比如,把成功的路径比作破冰:
把破冰当作类比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不太在意那个可以看得见、想得到的目标,很理直气壮地明白:我要去的是一个现在完全看不到的地方,但肯定是不一样的世界。
在《类比及其方法论》,笑来老师说类比是我们在说明或理解时所使用的思维辅助工具,帮助读者从已知的点理解之前未知的点。类比的这种使用称作“类比修辞”: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百度百科)
我们再来看另一种类比的用法:
冯小刚拍《甲方乙方》很好看;
冯小刚拍的《大碗》很好看;
所以,即将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也会很好看。
这种类比和笑来老师的用法有什么不同呢?前者是用来帮助说明新事物,后者是帮助我们推理出新结论。好像前者是文学用法,后者是逻辑用法,但仔细思考会发现文学用法其实也包含了这个逻辑推理的过程,这两者共同的逻辑就是——类比论证。属于逻辑学中的归纳。可以这样理解类比论证:
实体A具有属性a、b、c和z。
实体B具有属性a、b、c。
所以,实体B可能也具有属性z。
如果属性a、b、c以某种重要的方式与z相关联(就是说,它们与z有重要的联系),那么这个论证通常是强的。
类比论证是一种归纳论证,属于非形式逻辑范畴。因此说,类比论证或然的,即前提和结论之间不是逻辑必然。既然不是必然,是不是就意义不大了呢?不是的,正如笑来老师所说:
1、因为现实中更普遍的不是必然,而是“可能”;
2、由“已知前提”推论出“已知结论”的意义并不大,我们需要探索的是“未知”。
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更多的问题是“可能”,而不是“必然”,类比论证就是生活中许多惯常决策基础。并且,很多时候,类比论证的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是非常强的,完全值得我们对之抱有信心。
比如,你去你准备给孩子报兴趣班,看到楼下楼上的邻居孩子在某个培训机构学得很好,于是决定也去这个机构;你看到同事在某个理发店剪得发型不错,于是也去那家理发……这都是在使用类比论证来进行决策。
类比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强相关或者弱相关。那么,什么情况下是强相关?什么情况下是弱相关呢?下面以一个例子来看看影响类比论证有效性强与弱的6个原则*。
1、类似物的数目。
假如你从某渠道买了A药品,你认为可以在15天内治愈腰椎间盘突出。你之所以会买,是因为有四个腰椎间盘突出的朋友都吃了A药品,并且在15天内痊愈了。相反,如果你只有一个朋友验证过A药,或者这四个朋友有两个超过15天才好,甚至无效,那么这些类似物就会削弱你的论证。
2、相似性的相关性。
你会去买A药品,是因为你朋友吃了有效,而你跟朋友是相似的。相似点在什么地方呢?你们是同学或者老乡,你们都喜欢唱歌,你们都成家了……这些相似点跟“腰椎间盘突出症”就不相关,这个论证就是错的。另一方面,如果你说,你和朋友都是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那么这个论证就是强的,因为这个相似点跟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和恢复有相关。
3、相似性的数目。
除了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相似,你们还都是40岁左右,都有相同的症状,而且得病时间和轻重也差不多,甚至你们体型体重也差不多。这些都与发病和恢复有关,都有助于你的论证。
4、非相似性的性质和程度。
你在快递站工作,每天还要帮着搬箱子,而你的朋友几乎不用弯腰做事;如果你睡的是很软的床,而你朋友一直睡硬板床。那么你的论证就会被削弱。这些不同点被称作非相似性。根据非相似性如何与结论相关,可以削弱或者加强一个论证。比如反过来看,如果你的朋友们每天弯腰用力的时候很多,并且睡软床。那么你的论证就会被加强,因为这些非相似性会增加朋友椎间盘突出的程度,而你习惯更好,当然会好得更快。
5、类似物中的差异性。
削弱论证的情况:假定你的4位朋友都是定期到同一家店做理疗,在同一个私教指导下做运动康复,还同时吃了一种保健品。这些因素会降低你的结论的可能性,因为其中一个因素或多个这样因素的组合可能是造成他们能在15天内痊愈的原因,而这个因素(或组合)是你缺少的。
加强论证的情况:假定你的4位朋友以不同时间间隔在不同理疗店保养,在不同私教指导下康复,各自吃了其他不同的保健品。那么你的“我吃A药品也能在15天内痊愈”的论证就得到了加强。
6、结论的具体性。
结论越具体,越容易被证伪。如果你论证你会在15天内痊愈,这比20天内更具体也更容易被证伪。如果你将结论改为“20天左右”这样较宽泛的范围,那么论证就得到了加强。
*详见:《简明逻辑学导论》(第10版),(美)帕特里克.赫尔利
《逻辑学导论》(第13版),(美)欧文.M.柯匹,卡尔.科恩
通过上面类比论证有点烧脑的过程,想必你已经看出来了,好的、有效的类比就是符合上面六个原则的类比。
再来看上一篇文章末尾留下的思考题:
震卦的意象是雷,打雷声音很大,古代马车的声音也很大,所以,车属于震卦,那现代的汽车声音很小,是否还能归为震卦呢?
这是熊逸老师也提出过的一道题目,他本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并且借此批判那些迂腐的算卦先生和《易经》的过时。
这里我不针对熊逸老师的批判说什么,我就这道题目发表下自己的看法,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用马车跟雷类比,是取的什么相似性?除了都有很大的声音,还有都会动。今天的汽车声音没那么大了,但动的特性却大大增强了,风驰电掣,是不是更像雷电了?我们再来利用类比论证的第六个原则,模糊性才不容易被证伪,八个卦象要类比万事万物,那要么高度抽象要么取其一形象化特征,这只是表明一种相关性并非因果必然。
同理,再回到中医身上,中医无处不类比,我想是有必要对这些类比做一个分级,就像循证医学,类比只是可能性,不必要当做金科玉律,有些类比可以扩大范围也适用,有些类比却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有效。
关于这个就不展开了,最后,还是留一道思考题:
关于内脏的“以形补形”和五行中的“以行补行”,你能找出这两种类比中的几个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