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鼎鼎大名。但是,从小到大我却从来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也全然不知他的好。直到某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一段他的试镜视频。顿时沦陷:
https://v.qq.com/x/page/z0310rukpub.html
一个武术明星,大学竟然主修哲学,难怪他对功夫的理解精准且深刻。并且这种“精准”拓展成了他对外的整体风格:简洁,有效,幽雅。一个动作,直指要害:干脆利落,刚猛有力,毫不拖泥带水。李小龙这种不凡姿态所表现出来的沉稳自信让我瞬间为之着迷。
最近又一次看到李小龙的相关资料,源于一个朋友给我推荐的一档节目《见字如面》。这是一档把文化名人的往来书信以朗读的方式演绎出来的节目,其中一集就包括了李小龙在开始成名之后给妻子写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里,李小龙按耐不住自己事业有成的兴奋,热情洋溢并且迫不及待地向妻子分享自己的喜悦。像是一个小男孩突然获得了期盼已久的玩具,呈现出的是工作之外的一种全然不同的天真。
https://v.qq.com/x/cover/bfcyyp03qjrm6un/c0022vk7lsn.html
普通人很难看到李小龙的这种形象,因为这是一份家书,而我们不是他的家人。事实上,想要全面地了解任何一个人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关系确定了他们之间相对应的位置和互相观察的视角。比如你是一个粉丝,你想要了解一个明星,那你所能了解到的只是一个粉丝所能了解的明星;比如说你是一个员工,你想要了解上司,你所能了解到的只是一个员工所能了解的上司;除非你僭越自己的身份,打破你们之间的关系,获得一些其他的作证(绯闻八卦因此得以流行),不然就无从得知对方作为一个丈夫,孩子,朋友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
过去留下来的这些书信,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和可能,让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另一种身份来更全面地了解对方。你可以以一个家人的身份去了解一位明星;以友人的身份去了解一位政坛名人;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去了解一位文学巨擘;另一方面,书信又是真挚的。因为以前的书信不像如今快捷的通讯工具,它们很慢,甚至还有些困难(有些人不识字,得请专门的先生代写)。所以,写信的人深思熟虑,饱含深情,读信的人仔仔细细,正襟端庄。于是,书信也就成了一件重要又严肃的事情。
相比之下,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所有东西都在变得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轻巧,一切都在加速,书信对于当下,就是一行短句。你在社交软件上打字如飞,甚至错字连篇,都没关系,因为你很快就可以发去下一句内容以做更改。比起错误,人们更难忍受的是等待,我们更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在缓慢的事情上。人类发展的方针是高效,但这似乎并不能给带来内心的安然,不仅如此,“高效”还剥夺了每个人生活的耐心,将他们在五光十色的拉扯中撕成了碎片。
事实上,当下社会似乎逐渐对这种失控的加速感到恐慌,不少人已经开始希望慢下来,希望在空洞和虚无中寻找安然的处世之道。木心的《从前慢》之前火了一把,给人们一个机会去从新回望过去的美好。
诗里面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诗里面又说: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大概过去的一切都比现在更加缓慢,也更加困难。所以,那时的人们对待人事也会更加真诚和用心,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揣摩,更多地是以一种良取善用的姿态,而不是当下的嬉笑怒骂。过去的人对待事物是,好好地去获取,好好地去使用,好好地去对待,好好地去生活;过去的物,带着旧人真挚的情感,凝结岁月,洞穿时光。
在看到李小龙的那段视频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还会对黑白影像这种老掉牙的东西产生如此浓重的兴趣,等到看了《见字如面》的那段演绎之后,才更对“过去”产生了深刻的认同。因为“过去”不只是一封信,一个人,一个老物件,而更是一个生活的状态,一种处世的姿态,一种价值的取向。
当你未来的某一天挣扎在激流的漩涡里迷失方向,变得无所依靠时,也许可以回首过去,试着读一读过去人写的书信,了解一下过去人的生活,然后,从凝结着时光的过往中寻找当下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