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美国人写的“杨维桢传”

上个月,《西游记的那些事儿》的作者“自在岩”先生,在微信上给我发来杨维桢传记的照片。这篇传记出自一本名叫《哥伦比亚大学明代名人传》(6),编者系[美]富路特、房兆楹、李小林、冯金朋等,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4月出版。我认真看了一遍,发现里面有一些新鲜的东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错误。今天抽空把全文打印出来,并在【】内加上了自己的看法。


杨维桢

1296—1370年6月19日【杨维桢卒年如此确切,不知出处在哪里】

杨维桢(又名杨祯【从来没有“杨祯”一名,但早期杨维桢的名字确实写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铁笛子等),诗人、有些古怪的文学家【这句评论很有意思】、元代低级官吏。生于浙江会稽,其祖上从未出过官员【与史实不符】。早年,杨维桢一边学习一边在家庭周边地区游历,但是其父并不满意杨维桢的学习成绩【父亲杨宏最看好的是三子杨维桢,所以不是不满意他的学习成绩,而是让他在科举考试中打有准备之仗,故也不同意他早婚】,于是将他锁在铁崖山上的阁楼里,每天派人将食物等用滑车送上去,如此五年之久。杨维桢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楼之中攻读经史,其结果就是在1327年的考试中高中进士科第八十五名,尤擅《春秋》。

杨维桢自幼攻读《春秋》,一生都以研习此部经典闻名,并成为著名的经师,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学生。但是,在这些学生当中,却无一人继承其《春秋》经的学问【杨维桢所教授的弟子,难道不是继承了他的研究成果】。杨维桢所著关于《春秋》的著作,亦无存世,只有在《四库全书》的目录中提到过《春秋合题著说》三卷本【还有《四书一贯录》《五经钤键》《春秋透天关》《礼经约》,均已散佚】。尽管如此,在后人所补的元代《艺文志》中,我们看到杨维桢写有多部关于《春秋》《左传》以及其他经典的著作,但是似乎都已经散佚;从现有评论中可以看出,这些著述几乎都没有独创性的想法与见解。关于杨维桢在史学方面的著述,宋濂在其墓志铭中提到两部,分别为《补正三史纲目》(在其他地方从未被提到)和《历代史钺》(杨维桢的自传中声称有两百卷)。杨维桢的《史义拾遗》(两卷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这本书记录了从夏代到宋代历史上的各种小故事和插曲,并将其置于特殊的环境中,借以说明事件是如何发生、为何发生的。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著作,但是其中却包含了杨维桢对于名士和历史事件的自我价值判断。

对于杨维桢的学派划分并不容易准确界定。黄宗羲和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并未明确将其系于某派之下。但是杨维桢的思想与宋儒薛季宣(1125—1173)一派有所类似,而根据全祖望的研究,薛季宣正是讲求事功的永嘉学派奠基者之一。杨维桢是薛季宣一派的分支,位于该传承体系的倒数第二位。据记载,杨维桢的导师为倪渊,一位元代并不出名的思想家。【这个研究很新鲜,第一次听说】根据事实记载,杨维桢年轻时曾购买并研读过黄震(1213—1280)的《黄氏日抄》,因而黄震的学术思想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杨维桢同样不在黄震一派的直从善如流传承体系之中。

杨维桢的官场生涯并不显赫,且饱受挫折。中进士之后不义,他便被任命为浙江沿海的天台县尹。当地腐败成风,杨维桢力图惩治腐败并加以控制,却没有收到效果,于是他辞职归田。【不是辞职,是被罢免,辞职就体现不了杨维桢忠于朝廷的思想】杨维桢的第二任官职是杭州湾钱清盐场司令。由于当时盐课太重,盐场百姓不能完成官府要求的额度,于是杨维桢屡次上书请求减轻盐课,结果仅得到部分减免【史料记载是“三千引”】。尽管在一些记载中,这一时期杨维桢的事迹互相矛盾【何处有矛盾】,但是似乎是其在盐场任职期间,父亲过世。因而杨维桢不得不离职,返乡丁忧。自此之后,大约有十年(1334—1343年)之久,他再没有出任其他官职【是的,这叫“十年不调”,但时间有误,应该是1339—1348。杨维桢父亲卒于1339年7月,杨维桢辞去盐场司令回乡丁忧就在这时。1334年至1339年,正好是杨维桢任职钱清盐场司令的时间】。据杨维桢自己所说,这是因为有的高官认为他是一个极端顽固的理想主义者。贝琼(字廷琚、廷臣,1379年离世)曾长时间跟随杨维桢学诗,据他所言,杨维桢个性耿直率真,往往被视为怪人。在没有出仕为官的情况下,杨维桢在长江下游四处游历,有时同诗人张羽一起互相和诗,举杯痛饮。【辞去官职后,杨维桢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此时说他四处游历是不确的,他曾先去杭州谋求复官,不果,后不得不以授徒为业,游山玩水只不过是教书之余的事情。而且,杨维桢的朋友圈越来越庞大,张羽只是其中关系较铁的一个。】

1343年,杨维桢和其他三十位学者被召往京城,以完成《宋史》《辽史》和《金史》的收尾工作。【杨维桢生平中并没有赴京城参与修史一事,系编者杜撰。贝琼《铁崖先生传》云:“至正初,诏征天下儒臣修辽、金、宋三史,先生不得预。史成,正统迄无定论,乃著《正统辩》……欲献不果,去游吴兴。”贝琼说的不预,即没有参与。而且,杨维桢的《正统辩》也并没有及时进献上去。】在史书修订过程中,关于确定三朝中谁为正统的问题出现了僵局。一些学者认为,三个朝代中宋朝是唯一的正统王朝,即从北宋到南宋,最后到元朝;辽国和金朝不过是非正统的地方政权。但是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将辽国的历史改为《北史》。因为辽国是建立最早的,而且与宋朝是并存的;北宋的历史可以简单地称为《宋史》,南宋的历史称为《南宋史》,而辽国和金朝的历史可统称为《北史》,而且这两个朝代也仅仅统治了中国的北方。这了解决这一困境,总编官脱脱(1313—1355)最终不得不独断决定,三个王朝都不得独立宣称正统,但是可以保留自己的年号;当元朝征服南宋和金朝,进而统一中国之后,便自然拥有了正统。对于这一折中的方案,杨维桢并不完全赞同,于是著有一篇长文《正统辨》。【“辨”当作“辩”,此文中皆误。】他主张,三个朝代中只有宋朝拥有正统,最后传给元朝。这一见解为官方所接受,并使得杨维桢扬名中外。这一主张时常为人所赞赏,即便是在杨维桢去世后,在此问题上,他的观点亦被视为权威答案。

杨维桢的正统观直接来源于朱熹(1130—1200)的《通鉴纲目》。在该书中,朱熹提出“大一统”概念,认为这是《春秋》的要义之一。杨维桢坚持认为,金朝既非“正”亦非“统”:首先,金朝的政权不是合法的;其次,金朝并没有“统”治全国。另一方面,南宋的“正统”直接继承于北宋。杨维桢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正统”观应该包括朱熹所提出的“道统”(道德的继承)和“治统”(政治的继承);两者互相影响,不可分离。沿着这一思路继续下去,“道”从尧、舜开始,经过传承至朱熹,最终到儒家学派的许衡(1209—1281),这期间从未经过辽国和金朝。在这一原则下,杨维桢的文章中对于辽国和金朝的统治者从不称帝号,而是直呼其名。这一论述是非常大胆的;他从未掩饰对修史者的批评,甚至暗示1279年以前的元代统治者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合法。

杨维桢的“正统”论得到了广泛的回应,赞赏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但是,这对于其官场生涯却无丝毫帮助。杨维桢修史时的上司欧阳玄(1283—1357)曾举荐其担任某职,却遭到京城某些官员的反对。【揣摩当时杨维桢写《正统辩》,确实有显示自己才能以谋求复官的意图。但欧阳玄也并非杨维桢上司。】“三史”修成之后,杨维桢坚持要求两年的私人时间去做诗人和教师。【与事实严重不符】在此期间,他游历了吴兴、浙江、苏州的广大地区。据记载,杨维桢曾经在松江的一个大户家中当《春秋》塾师。【十年不调期间,杨维桢的足迹是由浙东向浙西移进,先是在吴兴,然后到苏州,并在昆山参与了顾瑛发起的玉山雅集的主持工作】1348年,他受命担任杭州四务提举。据其所述,任职期间每天都有繁重的官方事务。随后,杨维桢转任浙江建德路总管府推官。他官场生涯的最后官职,也是最高官职是江西儒学提举,时间是1352年。【时间有误。杨维桢转官建德在1356年7月。1358年3月胡大海兵陷建德,杨维桢避地富春山,这一年岁末,除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时兵乱道梗,未赴任。】但是由于江西等地持续动乱,杨维桢并没有前往赴职。为了躲避元朝军队和起义军之间此起彼伏的战争,他与家人逃亡富春山,随后逃往钱塘,两处均位于杭州附近。【钱塘,本来就是杭州。】

大约与杨维桢隐居乡里同时,土匪造反者张士诚的势力崛起,并逐渐控制了杨维桢所居之地。1358年,张士诚“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随后便派人请杨维桢出山辅助。作为当地最有名的文人之一,如果杨维桢支持张士诚,无疑会有利于张士诚控制该地区。但是杨维桢毫无畏惧地断然拒绝了张士诚的邀请,并且写了五篇文章(已散佚)和一封信申斥警告张士诚。【五篇文章就是杨维桢的“五论”,《驭将论》《人心论》《总制论》《求才论》《守城论》,仍见杨维桢文集中】其中内容包括张士诚不能从他的军官和僚属中得到正确的意见,因为这些家伙只关心一己私利,而不是张士诚本人。

从1352年到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在这十八年的时间里,【时间有误,应该是从1359年起至1370年,共十一年,成为杨维桢无官一身轻的晚年,隐居松江】杨维桢并未担任任何官职,却达到了文学上的高峰,其诗词风格也广为流传。【说杨维桢达到文学高峰在晚年是不确的】作为一个诗人、文学家和教师,杨维桢的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松江居住期间,他还结识了诸多好友,例如张羽、顾德辉、倪瓒以及李孝光(1297—1348)等。【这些人物早就在杭州期间就相识相交了,并非在松江结识】他们频繁聚会,或文学批评、诗词竞赛或纵情山水娱乐,时人及后人颇以其为轻浮。杨维桢也从不是一个对自己行为自觉的人,从未戒掉酒色和歌舞。1369年,太祖朱元璋召其进京参与编修《礼乐书》。杨维桢最初拒绝了这一邀请,据说其回答是“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转年,朱元璋第二次卑辞邀请,这次杨维桢答应前往京城,条件是不担任任何官职,否则便是亵渎其对前朝的忠诚。他在京城逗留一百一十天,帮助《礼乐书》的编者建立条目和纲要。纲要完成之后,杨维桢便借口身体有疾,请求返乡归老。太祖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十分感激杨维桢的帮助。两三个月后杨维桢便因某种肝病卒于家中【新鲜,第一次看到是得肝病而卒】,寿七十四。

在同时代或者稍晚的传统学者眼中,甚至是在今天的评价中,杨维桢的声望显然归于其诗学天赋和成就。正如杨维桢本人即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样,对其诗文的评价亦是褒贬不一【贬者主要是看不惯杨维桢生活上的狂放不羁,以及晚年创办歌舞班,自甘沦为“江南散乐家”】。也许应该在此介绍一下其诗学理论。杨维桢认为,诗词首先表达诗人的气质和性情,因此诗人应拥有独立的人格,以保留自我天性与个性。随后,从过去的程式中选择文体,这一文体应该充分契合诗人的需求和艺术对象。与诗词的文体和形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所要表达的精神,如此方能作出好诗。任何情形下,文体都不应阻碍精神的表达,换句话说,即不应成为诗人本性和气质的阻碍。杨维桢经常提到,《诗经》中的“风”在文体上质朴无华,但是诗中包含的感情丰沛,这充分证明了其理论。那些后期的诗作,特别是晚唐、宋元时期的作品,过于注重格式和押韵平仄,常常忽视了真正感情的流露。

对于杨维桢和其诗的最严苛指责来自于同时代的年轻人王祎,讥其为“文妖”。对于杨维桢的作品,王祎不但斥责其文体,更谴责其道德败坏、割裂仁义、颠倒名实。【这个王祎可能患有红眼病。或者,杨维桢晚年还有更重磅的文章问世。说其道德败坏、割裂仁义,完全是污蔑】四库馆臣稍微带有极端的说教眼光,并不全然赞同王祎的观点。他们认为,杨维桢的诗文飞扬流畅且洒脱有力。全祖望指出,杨维桢的散文并没有遵循十二世纪中期以来的风格,而是试图在独特和华丽方面做出努力。对于杨维桢的诗词,四库馆臣认为,尽管其优点突出,但是的确应受到王祎和其他人的批评。杨维桢在追寻诗词清新和自由的同时,有时过于注重韵律,【注重韵律是因为杨维桢的诗写出来是让身边的歌妓舞唱的,能不讲韵律吗?包括杨维桢参与昆曲的首创,这一点历史又把他的贡献忘记了】并试图通过奇怪的物体引人注意。其文体在那些缺乏才能的学生和模仿者手中,易于陷入怪力乱神。数百年后,赵翼指出:“元末明初,杨铁崖最为巨擘。然险怪仿昌谷,妖丽仿温、李,以之自成一家则可,究非康庄大道。”【因为杨维桢的诗是人家学不会的】日本学者前野真彬指出,尽管杨维桢在无意识中成为了晚明诗人——例如李梦阳和何景明的先驱,然而他们和杨维桢一样,重回诗词的精神和汉诗的模型之中。

杨维桢的文体被称为“铁崖体”。在所有的文体中,他的乐府诗最为出名。这一文体曾经长时间与音乐脱离,允许歌词的自由性,因而与杨维桢的气质和艺术目的较为契合。【说其与气质和艺术目的契合是对的,但是说杨维桢追求歌词的自由性是错的】同时,杨维桢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押韵形式,而是使用新的韵律。他还经常利用高度原始的非传统韵律,或者重写当时的主题。在四库馆臣看来,他的乐府诗受惠于李白(701—762)和李贺;当时的诗人在诗词精神和文体上更接近杨维桢的是李孝光。杨维桢的赋主要作于少年时代,因此自觉没有什么刊行的价值,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些赋已被收集并发行。

杨维桢是一位十分多产的诗文家,但是在其去世后不久,大部分诗文便已散佚,并不容易一起找到。《东维子文集》(三十一种)中大多为杨维桢的文章,仅有两卷的诗词;另外,杨维桢最为出名的《正统辨》也未收入其中。在陶宗仪1366年完成的《辍耕录》(三卷)中,可以找到《正统辨》一文。并且其中指出,《正统辨》一文在当时广为流传;该文同样收入贝琼所作的杨维桢的传记当中。(编者按:当陶宗仪的重要著作完成之后,杨维桢给其写过绪言)杨维桢在自传当中称《正统辨》一文有五千余字,但是现存版本中仅有三千字。另外一个版本(1502)的杨维桢《文集》(五卷),名为《铁崖文集》,见于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其中有部分内容是《四部丛刊》版中没有的。杨维桢关于历史评论的著作名为《史义拾遗》,见于明代第三版的《文集》(五卷,1502年,藏于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之中;这部书在今天很容易找到,收入《青照堂丛书》中。还有两部简短的故事《哑倡志》和《南楼美人传》,俱见于无名氏所揖的《绿窗女史》中;第三个故事《煮茶梦记》,收入陶珽的《说郛续》中。【这几篇全部是杨维桢的小说。说明杨维桢在世时,确实没有将自己的小说结集。而《绿窗女史》《说郛续》都是他人编的小说集】另外一部简短的著作《除红谱》,描述了掷骰子游戏的情景,被认为是假托杨维桢之作(例如陶宗仪,以及钱大昕重著元代“艺文志”),但是经后世的藏书家叶德辉研究确认,杨维桢曾经确实为此书写有序言。

据记载,杨维桢曾经烧毁了自己的许多诗作,特别是其早年之作。但是幸而通过其学生吴复(字见心)的努力,保存了许多诗作。杨维桢的乐府诗集有两种,分别是《铁崖古乐府注》和《铁崖先生古乐府》,俱为十卷。前者由与其同乡的清代学者楼卜瀍(字西滨,大约1774年)做注。《四部丛刊》的附录中收集有杨维桢的《复古诗》(六卷),元朝章琬注。《四部备要》中收集有《铁崖咏诗注》和《铁崖逸编注》,均为八卷,楼卜瀍于1774年作序并注。杨维桢的赋收为《丽则遗音》(四卷),在毛晋《杨维桢乐府》和附录中可以找到,副本见于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以及东京内阁文库。

杨维桢的书法和绘画在当时也较为知名。[杨维桢的兄长杨维翰(字子固,1294—1351)也是同时期一位略有名气的画家和书法家。]【杨维翰是杨维桢的从兄,即堂哥】尽管不是十分卓著,但杨维桢的书法仍然独树一格,评论家认为其成熟有力。【那是现在的评论家,不是古代的评论家。杨维桢字体的形成,缘于他勤奋写作,以及他所用毛笔的特别,他爱用画沙锥、铁心颖这种湖笔。】杨维桢时常被邀请在画上题诗及撰题,其许多作品至今仍可见,收入于各种目录和艺术概略中。其中一幅长卷名为《有余闲图》,作者为十四世纪姚廷美,目前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这些绘画被翻拍,其中题字被翻译至博物馆的目录当中,画和题字一起经过了编辑郑振铎的翻拍。1361年,杨维桢给一位不知名的元代画家撰题题诗,温莱翻拍并翻译该画,现藏于弗瑞尔艺术博物馆之中。杨维桢有一幅画作,绘有单独的一棵松树,题为《岁寒图》,藏于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这是新发现,关于杨维桢画作,第一次看到如此详细的记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684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14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14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8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9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6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7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346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66评论 1 33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2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7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