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许多相亲的朋友,似乎都会有些“选择障碍”,见了一个又一个不知道究竟选谁。统计学上也曾出现过一个跟此相关的故事——被命名为“嫁妆问题“(Dowry problem)。苏丹为了考察他的首席顾问的能力,让其在一百位女性中选择出嫁妆最高的一位作为其配偶,如果选择错误将会被撤职斩首。这位首席顾问每天只能见一位女性并询问其嫁妆有多少,他可以选择留下她也可以继续接见下一位,一旦选择见下一个便不能反悔。若干年后,一群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通过电脑程序模拟运算提出了一种最有可能取得最优结果的搜索启发式——“采纳下一个最佳者”(Take the next best,TNB)。即在见到一定数量的女子后以其中最高嫁妆数作为基础,继续见剩下的,一旦发现比这个嫁妆还高的便选择其作为配偶。统计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显示,37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苏丹的顾问而言,见37个女子以后以其中嫁妆的最高值作为基础,接见剩下的63位女性,只要发现比这个数值高的就可以做出选择,这样他的生存概率才是最高的。
虽然现代人的择偶问题不至于要掉脑袋,但也确实是人生中头号的重大选择。如果按照统计学和概率学来进行选择的话,不防事先估计出自己可选择的对象数,然后取这个数的37%,以其中择偶条件最好的人为基准,只要发现比他好的就下手。华师大有个研究生做了一个择偶策略的研究,发现人类在择偶问题上并没有这样的算术能力,相比”最优化“的选择,人类倾向于使用”满意性“的策略,也就是在众多可选项里选择比自己的择偶条件好却又不是最优的那一个。
这项研究还挺有意思的,但是看完却又有些消极的情绪产生。37%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答案而已,现实中却真的有许多人在用这样的N%在做着自己的择偶选择题。其实,如果真要这样去做,现实生活中光是确定这个潜在选择对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而按照”满意性“原则进行,还有一个更为困难的现实,就是确定自己的”择偶值“,也许你觉得自己是”10“,而”11“的那位却认为你只是”2“,放弃了你;又或者,你认为自己是”11“,”12“的那位却认为你有20,不敢行动。
其实这些都还不是大问题,这些研究还忽视了择偶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爱。如果没有了”爱“,人类的择偶行为就与靠显摆自己漂亮的羽毛吸引异性的孔雀、靠结实的巢穴吸引异性的织巢鸟以及那些靠食物吸引异性的昆虫没有任何差别了。在做择偶研究的时候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爱“在择偶行为里面占据着重要的比例。”爱“可以让你在”搜索“的过程中自动停下来而放弃掉”更好“的选择,也只有”爱“,才能让你在”不确定情境“和”有限理性“下坚定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