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前,大家可以试着回忆,我们每天有哪些碎片的时间。
通勤?排队?饭后消食?散步或运动?做家务?早起或睡前?
时间出之后雨相
等我们把这些碎片时间拎出来之后,再试看想想,哪些可以拿来利用。
其实,可利用的碎片时间通常有两种。
一类是一“时”两用,同样的10分钟,我们可以用来做两件事。比如通勤时间,它的特点是这段时间总会存在,而你在通勤时候又往往可以腾出手做点与写作相关的事。第二类是专“时”专用,它是我们人为规划的碎片。比如睡前,我们每天拿出10分钟,其实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持之以恒的10分钟,却可以带来很大的变化
下面具体说说,碎片时间怎么利用。
1输入:阅读和积累
第一,可以用来输入。输入习惯的养成就好比给写作添加食材,食材多了,等我们需要的时候便能够烹饪出更多样的美食。更难得的是,这些食材并不会过时,往往放得越久,价值越高,因为放得久了,你对它们会越熟悉,调动起来越快,使用效果越佳。
输入这里调两点一是大家能详的读一是被很多人但至关
输入这里强调两点,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阅读,二是被很多人忽略但至关重要的积累
首先是阅读,新媒体时代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在碎片的十分钟甚至五分钟内读完一篇深度的公众号文章,或者刷到很多有意思的微博。
但很多人可能会困惑,我刷完就忘记了,我每天仿佛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什么也没有学到。这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第二步,积素。积累与阅读的不同在于,前者调动的是视觉,看就好了后者需要调动思维和笔,你必须理解然后记录下来。
比如教师熊芳芳的辞职信上了热搜,很多人可能就止在了阅读的一步,但媛媛姐却有意识地将这个事情积累下来,最后写出了《从教31年,一封辞职信火上热搜:没经过深思熟虑的性,都是浪费生命》,前半句话是阅读的结果,后半句是积累的结果
一步和这们的阅读才没有
所以,下次在碎片化时间阅读时,多做一步积累,这样我们的阅读才没有白费。
2输出准备:记录灵感与框架
外化时还可以
除输入外,碎片化时间还可以用来做输出准备。
这里需要提一个对写作影响甚大的概念—灵感很多人写东西都会苦恼,哎呀我没有灵感我写不出来,怎么办。那么,灵感从哪里来?转瞬即逝的灵感往往都源自于碎片化时间,因而,我们可以做的第二类事,就是记录灵感。
记录灵感之后的第二步,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依据灵感列出框架比如我在给大家写今天的干货,就是突然想到,碎片化时间的切入点或许不错。然后开头脑风暴,不到几分钟就列出了基本的“输入输出准备-输出框架。输入是散乱的、待整理的内容,输出准备是初具雏形的内容,输出是成型的内容。
我下要做的就这个让大
我剩下要做的事,就是往这个框架里填充故事和案例,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
3输出:发朋友圈、微博,写想法或便签
最后我们讲输出,一篇大的文章当然是需要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成型不断地被打断思绪其实是非常不利于文章的写作的。
但我们平时除了输出大文章,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之外,也是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小内容的输出
比如遇到有趣的事情,你就可以发朋友圈或者微博,其实是在锻炼自己写故事的能力,锻炼自已往故事里搭建场景、填充细节的能力。同时你还可得到实时的反馈,根据反馈不断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