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说野性时代》开始连载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解忧杂货店》。
2012年3月,日本角川书店发行单行本《解忧杂货店》。
2017年12月29日,国版《解忧杂货店》上映。
2018年2月2日,日版《浪矢解忧杂货店》上映。
看了以上三个版本的《解忧杂货店》,网友吐槽,国产电影再次被吊打。
也有更含蓄的说法,国版和日版同样是鸡汤,只不过一碗太咸,一碗有毒。
我看了以后觉得网友实在太保守,为什么看了国足以后有那么多人在球场门口围堵喊退票,看了国版《解忧杂货店》以后却悄然退场,走出放映厅的那一刻还觉得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洗礼。但是看了日版的《浪矢解忧杂货店后》,你可能会觉得之前不是被洗礼了,而是被割礼了。
将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很难,这不是简单的压缩拆解拼凑,至少有三大难点。
一、观点
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就拿《解忧杂货店》来讲,东圭野吾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为了表达这种价值观应该如何设计情节,如何刻画重点人物,是敦也、翔太、幸平这三个年轻人,还是杂货店老板浪矢雄治,还是五个小故事中的人物。有些小说,尤其是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确把故事说清楚了,情节和人物却如同嚼蜡,什么原因呢?因为读者在看小说的时候对人物和场景会有个想象,那个屋子、那个人应该长啥样?而且你的想象一般都会高于真实情况,我们所说的见网友会“见光死”,就是这个道理。
二、叙事
小说是按照一定的叙事方式来推进情节的发展,所谓的叙事方式,可能是正叙、倒叙、交叉叙事,但一部电影必然是经历起——承——转——合等一系列有机组合的,另外,还夹杂着大量独特的叙事技巧,如叙事推进节点、情节设置、事件触发、故事线等,这些相对制约的电影叙事。因此对于改编一部名著,其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能够满足电影叙事独特性的要求。比如说小说要描写一个出场人物的背景,可以通过旁白,也可以通过周围人物对他的议论,但改编成电影用这两种手法就显得很Low了。
三、时长
小说和电影时长的矛盾。好莱坞标准电影时长是120分钟,因此电影剧本也是120页左右。因此改编一本20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就要做大量的“减法”,如去除大量的支线情节和人物,或在主要情节中进行截取等,为什么像《鬼吹灯》和《盗墓笔记》这样的长篇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后总觉得看不过瘾,有些地方砍多了,铺垫就不够,包袱就甩不出来。
电影还有一道很难跨过去的坎——票房。导演既要考虑电影作品的艺术性,更要兼顾是不是符合大众口味,所以好的艺术片票房一般不会太好,商业片满满的都是套路却很卖座。
从以上几个角度来看《浪矢解忧杂货店》这部电影,你会发现他比原著更温暖,因为导演对故事情节的截取和排铺非常巧妙。
原著中有五个故事,电影选取了其中的三个进行了改编,分别是立志成为歌手的克郎、与有妇之夫生下女儿的绿河、从陪酒女变为女企业家的晴美。
我们举两个例子:
一是绿河这个故事,东圭野吾笔下的绿河,在没有父亲抚养的情况下生下了女儿,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把婴儿养到超过10公斤,自己却瘦的只剩下30公斤。一个只有30公斤的成年女性,风都能刮得倒,东圭野吾也是蛮残忍的。电影里则隐去了这段描写,但依然把母爱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是晴美的故事体现了电影叙事推进的巧妙。开头敦也等三人趁着夜色,慌乱地从一栋别墅里跑出来,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他们是谁?为什么那么慌张?又干了什么事?结尾的时候三人又回到了别墅,原来是导演运用晴美这个故事把所有事件都串联了起来,让整部电影显得紧致而不松散。
浪矢杂货店在影片中的设定其实就是“树洞”,即指袒露心声的地方。树洞的说法最早源于童话故事《皇帝长了驴耳朵》,说一个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每个给他理发的人时候都会忍不住告诉别人,从而被砍头。有一个理发匠把这个秘密藏的好辛苦,终于在快憋不住时。就在山上对着一个大树的洞里说出了这个秘密。结果从此这树上的叶子只要放在嘴边一吹,就会发出“国王有驴耳朵”的声音。
在电影《花样年华》里,就提到过树洞这个概念。它说的是不能告人的秘密,某种内心里无法分享的纠结。但是它又让人有强烈的倾诉欲,把它藏在胸中犹如烈焰燃烧,让人片刻不得安宁。
树洞给了你倾诉的地方,浪矢杂货店则更像一位心理咨询师,它会回应你,答案可能是具体的解决方案,也可能只是鼓励。在影片中,来浪矢杂货店倾诉的人大多来自日本社会的底层,通过与杂货店老板的书信往来,很多人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治愈系的鸡汤电影。
如果说鸡汤有温度的话,《浪矢解忧杂货店》这碗汤温度适宜,它至少帮助我们厘清了人生路上的一些困惑:
努力的本质是什么?
电影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你战斗了,打了败仗也没关系,至少留下努力的痕迹。
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很多,成功只是少数人的事情,我们有时候会安慰自己,不努力的话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努力了至少还有成功的希望。
其实一个人再努力也只能小有成就,而多数人的努力才能成大事。比如说东圭野吾是一个成功的小说家,但是没有出版社,没有人伐木制纸,没有互联网,他的文字就不可能传播那么广。
我们都知道是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但是在他们之前,也有不少科学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过,如果莱特兄弟没有成功,一定还会有人沿着他们的足迹把这事干成。就像影片中的渔店音乐家,至死也没有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但是他的音乐梦却激励了一个小女孩,最终成为了优秀的歌手。
努力更像是是成功路上的脚印,一个人努力了,成功并不一定会降临在他身上,但总有人会沿着他不经意间留下的足迹继续走向成功。我们所说的站在巨人肩膀上,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一个努力的普通人的肩膀,也是有厚度的。
平庸的人能做非凡的事吗?
很多人在回望自己人生时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当时看起来平凡的一天、普通的一个人、简单的一句话,如今看来竟然成了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常常把这种人生的转变归结到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或者认为是运气使然。
比如影片中的三个故事,表面上看是浪矢杂货店老板的回信使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这不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杂货店老板有写回信,三个年轻人也写了回信,如果说前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那后者有什么呢?
他们是这么评价自己的:
我们这种人渣有资格给人家提建议吗?
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读书的时候我成绩很差,课堂上老师提问,有些问题明明可以回答,但是心里总有个声音,像我这样的差生有资格回答吗?
现在回想起来,这还真不是有没有资格的问题,也不是答对答错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尽力去做的问题。影片中的三个年轻人充满善意的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尽自己所知帮助素未谋面的人想办法,关键是秉持了导人向善的原则,这就叫尽力去做了,而且做的很不错。
其实做非凡的事并不一定要经天纬地,作为一个平庸的人,在人生大幕徐徐降下之前,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用心去体会世界上的每一个灵魂,即使到了谢幕,也依然还有人记得你在舞台上演出过。
这也正是《浪矢杂货店》真正温暖的所在。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老头默默坐在杂货店内回信,从1969年一直写到1989年,这11年间他担忧过,怕许多人按照他说的去做得到了不幸,但是他患了癌症等不到那一天了,这个终身的遗憾怎么解?
影片用奇幻的手法让这位离世了33年的老人了却了心愿,而且没有让观众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反而觉得这样挺好,这就是东圭野吾的迷人之处,广木隆一恰到好处地把这些东西表现了出来。
今天,是《浪矢解忧杂货店》在国内上映的第八天,你愿不愿意去那里,看一看这个温暖的老头,还有东圭野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