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后者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是余华在《活着》这本书里给我的最大感悟。
《活着》这本书不长,很快就能看完,不仅是看完书本,更是读完了主人公福贵大起大落悲惨坎坷的一生。用老话讲,福贵可能是命里犯煞星,不仅家产败完了,父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以及外孙,都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剩余福贵一个人孤零零在这世上,只能留下点钱放在家里,留给最后能替他收尸的人。然而余华在这本书里,不仅仅是要写福贵的一生是多么悲惨,而是在这背后去探讨人为什么活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问题。
书里并没有直接阐释什么人生大道理,通篇只是讲述福贵悲惨的一生,并用一种极其平淡的语气。我一向认为,用平淡的语言去描述一件悲惨的事,才是最令人动容的。没有刻意的遮掩,也没有浓重的抒情,只是以一个讲述者般向你娓娓道来,不掺杂任何感情,却更能让人从中体悟出人间炎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活着》就是这么一本书,如一幕幕影像,在我眼前飞速闪过,看着福贵一家生老病死,生离死别。老师说来,读的过程是难受的,心中充满辛酸与苦痛。经历了这坎坷的一生,本以为福贵会万念俱灰生不如死,失去活下去的意义。然而我们看到福贵的结局是,在市场从屠夫刀下买下一头垂垂老矣的牛,并取名“福贵”,一人一牛,自得其乐,并没有失去活下去的意愿。而这,或许就是余华在这本书里要告诉我们的,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自身,活着并不是为了金钱、名利、权位等等其他的东西。你看,福贵年轻时败光家产,战友、家人通通在他面前逝去,最后不还是活的好好的吗?
《活着》这本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让我们无论何都要鼓起活下去的勇气。连如此悲惨的福贵都能活下去,你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生的希望呢。
读《活着》时候,看着福贵一生的悲惨遭遇,我不由地联想到了前不久看的一本书《浮生六记》。这两本书的主角福贵和沈复有太多的共同点。同样是家境由盛转衰,同样是妻子、儿子先自己而去,同样是漂泊无依。当然两本书的主旨全不相同,《活着》是福贵悲惨的一生,但我们能看到他在这命运中的挣扎,以及活下去的勇气。除了早年纨绔子弟败尽家产,但好歹是浪子回头,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并与命运抗争。而《浮生六记》中,沈复至死都放不下骨子里文人的架子,一意追求文人的清高志趣,对妻子芸,乃至对家庭都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或多或少导致了家庭的破碎,家人的逝去。从这点看,沈复或许还不如福贵呢。
我又不自觉地联想到我的生平,童年时经历过的家庭暴力,年少时的家族纷争尔虞我诈,以及被家族人所看不起,还有现在父亲病重加痴呆形如半个废人。二十多年始终笼罩在这些琐事的阴影中,却从不曾失去活下去的信念。即便二十多年经历了身边无数的恶,却从没有放弃向善的信念,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这也与余华的这本《活着》的主旨不谋而合吧。
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最后用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的一句话作结。《活着》不只高尚,而且鼓舞人心,足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