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整理书柜,找到一个黑色软皮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同学们都在高考,而我在家写日记……” 我还记得也是这一天,同学杨艳,另一位保送生约着我去本该属于自己的考点看高考盛况。架不住她的热情,我也跟着去了。考场外家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焦灼,有的略担忧,有的稍显平静,无一例外都露着期盼。那时的我非常想走进考场,高考是一个评级窑,能熬到最后成器的,就如同领到了份质量认证,给惶惶不知学途所终的学子颁发人生赢家证书。彼时,我又是极厌烦的,升学的压力、对竞争的抗拒都令我焦虑。带着这种焦虑,每次全市模考排名都在前列。老师家长越是给予无限期望,内心就愈是焦虑。最终,我选择了保送,也迎来了老师失望的眼神——这意味着学校会失去一个高考好成绩。高考,它不单单是一个入学资质考试,而成为多方的利益角逐场。它被塑造成杀敌千万才能走向成功的独木桥,而不是同侪相帮共赢的彩虹桥。
接下来一两年中,我都处在一个自己没有经历过高考验证的恐慌中,时常做梦梦见自己被打回高三,参加高考,然后在无尽的习题、模拟、考试中惊醒。这个梦被小心藏在秘密角落,不曾对人提起。直到昨天,我都没有关注过高考作文题——这个每年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高考,不过就是一场入学考试,为什么如此神化它,甚至给了它妖魔化的力量?
以前考上大学,意味着工作有了着落,意味着鲤鱼跳龙门,一家人都有了盼头。现在社会发展,资源市场经济活跃,教育产业化,人们成功的途径有很多,高考不应该再是孩子们改变人生、创造美好人生的唯一途径。一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良好的德行修养、对生活的热爱与美的感知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是不是说高考就已经到了令人憎厌、非得取消的地步了?恰恰相反,高考不仅要继续下去,还要不断个性化,结合区域、学校、考生来源等情况细化。除了高考的公平、公开、公正性,高考可以筛选出适合的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未来从事专业工作;在社会变革的今天,它也给了学生们独立自主、脱离原生家庭二次成长的机会;也令很多家庭展开新的生活画卷。
前几日新闻上说,高考前四天,一位重症父亲以死相逼让女儿回学校专心备考,女儿无法割舍,躲在病房门外,坐在小马扎上复习冲刺。新闻末尾说,“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高考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不知道这是忠实转述当事人原话还是记者的注解。高考失利会有多方面因素,但并不意味人生的失败。或许许多人无法接受失利复读,源于备考的辛苦与煎熬。
重回中学备战高考的梦,直到我认识到世界如此之大,人生如此多姿,活法有很多样之后,才终于断绝。或许,高考之梦断绝之日始,才是对自我认可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