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少了些惊喜,多了些平淡;少了些激动,多了些平静。
今日与一位大学教授及几位好友闲坐于茶室,随意交谈着生活中的平常,工作中的平凡。期间,友叹曰:“人过四十,现在连找点乐子的心情都没有了。”
教授回曰:“昨日尚觉得是乐子的事情,变成了今天的平常与无聊。生活中最大的乐子便是一份清静,家和,事顺,好心情,便是余生最大的乐子。”
“家和,事顺,好心情,便是余生最大的乐子。”一句话,亦是让我思索不已。日常生活的平平凡凡,神经系统的麻醉,似乎真的感觉不到“乐子”的存在。但时光又是如此行云流水般的流淌,似乎在那流淌的轻快和和谐中,激起了宽宏的奏章,那声音是什么?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乐子”吗。
平凡最是伟大,平静最是幸福。
我们能够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在日复一日中找到欣慰,在尘世烟火中寻得一份生活的静谧与温馨,也便是没有辜负来世一回,妄走一遭。
历经过波涛汹涌,挥剑斩浪,与前赴后继的努力与奋进,走过大喜大悲的历程,度过伤春悲秋的波动,最终一切的经历与情感,汇聚一处,便是我们脸上的冷静,行动上的沉稳,更是生活的一番平静。
乐在平时,乐在自然。
“乐”不是找来了,刻意的寻找,过后也是枉然,得不到一点点“乐”的香甜。回想以往,现在还能禁不住笑出声来的,也许这些美好,都不是能寻来的。大学里的疯狂,通宵的电影,沉浸在快意恩仇之中,乐的不行。却是到了明天,头昏脑涨,一番痛苦;时至今日,那还记得看的什么内容。
反而是小时候吃过的地瓜,月饼,母亲为我烙的菜饼等等,想来,总是回味无穷,舌下生津,犹有口香。小时候,下河摸鱼,果园偷桃,田野中寻找鹌鹑蛋等,想想都是一脸的美好,以至于,都不想走出此番意境。
长大之后,记忆中的乐事,渐渐的在减少。乐事与年龄形成了明显的反比例关系。年龄越大,想的也太多,追求的也太多,欲望亦是太多,过多向往,掩盖住了儿时的那种纯粹与单纯。自此后,得到,却不觉得;失去,痛不欲生。乐事,也就远离了我们。
初中读书,每每读到“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时,我只有仰望的份,感觉似乎离我太遥远。梦,太远,便有了距离感;时间一长,便觉得那梦已不是我的梦。因为,就是费劲了多少的力气,都不能触摸到他,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感。
但读《孟子》中的“君子三乐”,却是立马震撼了我。君子,是多么高大尚的称谓,自觉修养不足,尚不能匹配;但君子的三乐,却实实在在摆在我的面前,让我沉入其中,感受着君子的“乐”。
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说:“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没有怨恨,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
君子之乐,亦是百姓之乐,更是你我之乐。记得在家时,父母总是教导我们兄妹:出门在外,要好好做人;出门求学,要好好做学问;在家生活,你要好好做表率呀。
没有学问的父母,说的这些话语,却是不差丝毫的吻合了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至此,我真的理解了儒家思想的伟大与博深。无论你有无太多的文化,是否会识字读书,却是无形的按照儒家对中国文化的设计在行事,在生活。
中国文化是以“家文化”为基础的。家庭和谐,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乐”了,想必国家社会定是安定祥和,国家也会“乐”。每个人都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做人,想必社会就没有那么多暴动和混乱,人也就没有太多的痛苦与凄楚。自己有所学,有所悟之后,乐于分享,传授给身边的人,大家都懂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整个社会也就和谐快乐了。
读“君子三乐”,就会乐在心里,原来“乐”就是这么简单。做个好人,和谐其家,乐于分享,我便是享受了君子之乐。想想,真的是乐。
乐,就在自己身上那,何必还要找乐子。
乐,就在自己心里那,何必还要找乐子。
乐,就在这个社会那,何必还要找乐子。
奥,原来,我一直生活的很快乐,只是没有感受到而已,只是失去了儿时那颗招呼快乐的心而已。
我快乐着,是真的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