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帝王史上,要说哪个皇帝常上热搜,估计就是乾隆了。他的出生、恋爱、工作、学习、喜好随便哪一项都可以八卦成一部大戏,史学家和吃瓜群众都热衷研究他的各种正史、野史和秘闻。
在大部分史书中,乾隆被刻画成是一个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好皇帝。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乾隆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例如:乾隆很贪财。
为了收敛更多的财富,纳贡、抄家、罚议罪银这些乾隆都玩过,细看之下,绝对让你脑洞大开,原来乾隆才是古往今来的天下第一贪。
一、乾隆喜欢大臣进贡
按照朝廷惯例,大臣要在一些特定节日给皇帝进贡以示祝贺,或者平时得到一些好的东西,大臣也会直接进献给皇帝表表忠心和孝心,这些进献之物都统称为贡品。
在所有贡品中,乾隆尤其喜欢奇珍异宝、古玩字画这一类。大臣们为了投其所好,自然是竭尽所能地去搜罗这些东西。但做官收入有限,唯一办法就是贪污捞钱了。
在乾隆年间,因办贡而滋生的贪污腐败层出不穷。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李侍尧案了,对于李侍尧这个精于办贡、有孝心的爱将,乾隆也投桃报李地在案发后保了他一命。(乾隆为保一个贪官不死,费尽心机研究大清法律漏洞 )
李侍尧是乾隆一手提拔起来的封疆大吏,精明强干,善于解决朝政问题的各种疑难杂症,深得乾隆宠信。不过李侍尧得宠还有个众所周知的原因,那就是他非常善于办贡,很会揣摩乾隆的喜好。
乾隆虽然内心比较贪财,但身为皇帝,表面还是要做做样子的。他曾多次下旨说自己崇尚简朴,宫中所用之物和寻常百姓家一样,睡觉用普通草席,衣服也不用珠宝点缀,还严肃地批评大臣进贡的东西过于奢华。
如果你真的按字面意思理解,那只能说明你的情商实在够低。这种表面功夫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乾隆在心腹李侍尧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喜好,而是赤裸裸的告诉他自己的实际需求,甚至具体到东西、数量、进贡时间。
李侍尧曾进献给乾隆一座镀金洋景表亭,乾隆非常喜欢,他传谕给李侍尧说,如果以后发现和这座一样好看的,你就多献上几件来;如果还有比这个更大更好的,你也多找几件,要是你能找到这些东西,就端午节献上几件来吧,李侍尧当然超额完成了主子交代的任务。
李侍尧的进贡频次之多、单次数量之大都居群臣之首。乾隆生日、乾隆他妈生日、乾隆老婆生日、元旦、冬至、端午、中秋、上元等等,只要是个节,李侍尧都会进贡。不但这些节日,只要有机会,李侍尧也会不定期进贡,例如平定金川后,李侍尧进献了一柄“万年平定如意”,这叫“报捷贡”,乾隆出巡,沿途进献的叫“路贡”。
李侍尧就算是个大财主,这么办贡也把自己办穷了,于是他就找下属和地方豪绅索要财物,美其名曰“帮贡”,大家都知道李侍尧是乾隆的红人,要钱也是给乾隆办贡,因此都会慷慨解囊,礼尚往来,李侍尧自然也是要有所回报的。
各省的官员看到李侍尧善于办贡而得到乾隆欢心,幡然醒悟,原来乾隆是个爱财的皇帝啊,于是纷纷效仿。
李侍尧进贡带动了封疆大吏进贡靡然成风,大家纷纷打肿脸充胖子,进贡规格一再提高,正是因为进贡成风,贪官污吏才越来越多,很多官员原来不贪,但为了讨好乾隆,不得不大肆敛财办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乾隆贪财造成的。
二、乾隆喜欢抄家敛财
乾隆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盛世,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国库资金储备雄厚,国力强盛。在拨款赈灾、修建工程这种民生问题上,乾隆还是比较大方的,动辄就是拨款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两银子,官员们有充裕的银子可以支配,有些官员在办事的时候抵制不了白花花银子的诱惑,把手伸向了公家的小金库,各种腐败大案时有发生。
在乾隆中后期,爆出了清代最大贪污案--甘肃冒赈案,涉案金额高达1000多万两,这个金额相当于当时全国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案件发生后,甘肃全省贪官纷纷落马,最后导致甘肃各级政府官员青黄不接。
甘肃冒赈案事发后,乾隆下令对犯案官员全部抄家,这场规模浩大的抄家运动涉及一百多名犯官,持续时间长达两年。在这场运动中,乾隆将甘肃官员数年来积聚的珍宝奇玩全部收归内务府,也就是自己的小金库。
这场抄家运动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乾隆一不小心又揪出了一个贪官。
乾隆对贪官的家产十分在意,甘肃冒赈案主犯王亶望的抄家财产被押解到北京后,乾隆亲自检视了抄来的财产,本来他是准备淘宝的,但看来看去发现都是一些平常东西。
乾隆是个记忆力超好的人,尤其是对喜好的奇珍异宝过目不忘。乾隆清楚的记得,自己70大寿的时候,王亶望进献了不少宝贝,乾隆当时本来都喜欢,碍于祖宗规矩,大臣进献的贡品要退回去一部分,乾隆就忍痛割爱退回去了几件。
但这几件东西居然在抄家的财产中不翼而飞了,乾隆断定有人做了手脚,马上命自己的得力干将阿桂调查原因。
阿桂很快查清是办案官员陈祖辉把抄家所得财产偷梁换柱,这陈祖辉也实在是太胆大妄为了,居然敢动乾隆皇帝的奶酪。乾隆也没客气,那就连陈祖辉家一起都抄了吧,乾隆小金库又增收31万两。
其实乾隆喜欢抄家的原因直白点说就是为了敛财、寻宝,中饱私囊。
三、巧立名目敛财
乾隆喜欢敛财,而且生财有道,他喜欢巧立名目向犯错的官员索取财物。议罪银就是乾隆的创意,意思就是犯了错的官员通过缴纳一定金额的罚银,可以免去刑罚。
江苏巡抚闵鹗元的弟弟贪污赈灾银两19000两,乾隆借此罚银,要求闵鹗元交出19万两替弟弟赎罪,数额是贪污所得十倍。
乾隆还怪闵鹗元对弟弟监管不严,降了他的职,停发养廉银,还让他自己罚议罪银4万两。
闵鹗元本来是个清官,收入并不高,薪资中主要部分的养廉银被停发了,哪还有钱去交巨额的罚银呢。闵鹗元为了自救,只好混进贪官队伍,搜刮民脂民膏,凑够了罚款所得交到乾隆的私人金库内务府。
其实像闵鹗元这种情况的官员还大有人在,乾隆对抓这些官员犯错的小辫子乐此不疲,议罪银所得都落入了他的腰包。
乾隆中后期的时候,官场贪污腐败案频现,体制只是一方面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和乾隆本人的敛财喜好息息相关。作为当朝皇帝尚且如此贪婪,也就难怪臣下出了那么多贪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