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游戏的基本认识:
1.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2.游戏=学习
3.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由此推出的一个基本认识(理论假设)是:
游戏是幼教的手段,也是幼教的目的。
幼儿园里的游戏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幼儿园游戏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是游戏
课程化的理论核心
自主游戏和工具性游戏都是游戏,
共同构成幼儿园的主导活动。
自主游戏与工具性游戏可以随时相
互转换,相辅相成.
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是变化的,但游戏的本质及其内核游戏精神是不变的。这也是我们在幼儿教育中,力主游戏的手段与目的是统一的理论依据。游戏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观念,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三,实现游戏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新模式
(一)什么是游戏课程化
游戏课程化,是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通过引导和建构新的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可见,游戏课程化是一个通过游戏的力量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游戏链,其出发点是幼儿的游戏,包括幼儿的自主游戏和工具性游戏。
所谓生长点,是指围绕着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生发出来的各种活动。游戏课程化最后又回到游戏中去,这里的游戏同样包括自主游戏和工具性游戏。
游戏链的延伸也不是传统课程那样根据学科知识的线性递进,而是跟随着儿童的游戏的发展。
通俗地说,游戏课程化就是从游戏经师幼互动不断生成新游戏,让游戏一直“有戏”,使幼儿教育变成无限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课程化的理论重点在于:
1,从理论上阐明幼儿园游戏的特性;
2,保障了幼儿园游戏的全面性;
3,确立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4,推动双核合一,游戏手段与目的统一;
5,培养游戏精神和课程意识。
(二)游戏课程化的内涵和意义
1.游戏课程化,本质上是构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游戏课程化遵循的正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和课程目标的过程模式的原则,因为创生取向和过程模式不把课程看作是传递知识的简单过程,而是把课程当作幼儿成长的过程。
2.游戏课程化是根治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手段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有显性和隐性两类表现方式。只能通过贯彻落实游戏课程化这种新型课程模式,把目标模式的学科教育转变成以过程模式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来根治。
3.游戏课程化也是打破幼儿教育现行的僵化模式的好方法
实践已经开始证明,游戏课程化以及生成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师幼的创造性和责任性,培养思维活跃、手脑并用、善于合作、热爱发现的新型人才.
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幼儿教师:
1,观察首先是一种态度;观察本质上是人际互动。
2,观察是为了了解儿童的表征;
3,观察要了解游戏过程中变化的节点和游戏策略;
4,观察要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位置;5,观察具有投射性,需要观察者自身的反思;
6,观察是手段,关键在于分析;
7,要重视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