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痛苦+反思=进步(Pain+Reflection=Progress)摘自:《原则》
国庆因为实在不愿与众多的国人在景点的狭路上相逢,也没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进行长距离的跋涉和心灵放空,所以最终还是选择待在了城里,安静地跟自己独处。
父亲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说是一家人都在哥嫂所在城市的家里,就差我一个了。想着我也实在也没出去,理应是要回去过中秋的,所以就买了中秋当天的车票,回去了。
家里因为添了几个小孩,所以气氛很是热闹,亲人也还是熟悉的脾性,然而我却变了,变得不自然变得烦闷变得压抑变得不知所措。住了一夜,我就返回我的城我自己的窝,离开时的那段路上我终于可以自由畅快地呼吸,好像找回了散落的灵魂,变得真实起来。
在返程的车上我尝试着去观察自己在这两天的反应和想法,然后有一个念头在逐渐变得清晰:寄人篱下。
要是以前的我,肯定会立马否定这样的想法,因为那本就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长,怎么可能会是外人呢,那里应该也是我的家不是吗?
而现在的我学会了不去压抑和改造自己真实的想法,倒是希望可以自由地游走在这些真实的想法之间,发现真实的灵魂,真实的自己。毕竟,做自己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而是每个生而为人所必修的课程,只是有些人毕业了,有些人却永远也找不到毕业的路径和方法。
之所以会明确地认为自己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是因为少年时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这个感觉困扰和束缚,而那种感觉现在又回来了,不得不让我重新地去审视。
我十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就双双外出打工,兄姐也在远处的县城上学,我便跟了我的叔父一同吃住和念书,叔父家境相比来说比较殷实,也有一对年纪相仿的堂兄妹,按理应该是充实的日子,但对于从小性格敏感的我来说却无法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取而代之的却是深深地疏离和想要逃离地冲动,所以那个时候的我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就是阅读和看电视,借此来寻找逃离现实的突破口。后来到了县城上中学,我的自主选择便可以得到掌握,于是能不回家便不回家。
这种对寄人篱下的深刻感知,困扰了我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我一直坚信一个信念就是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其实潜意识就是我不想再回到我的家乡。然后我到了省城的大学,选了一个比较冷门但是可以在外漂泊的专业,然后工作,坚持独立地负责自己的人生。
少年时感受到的寄人篱下,我认为是痛苦的,我想摆脱它,所以选择了逃离和独立,后来我真的做到了,我彻底地把自己硬生生地从当初那种不好的体验中剥离了出来,尽管过程有痛苦有挣扎,但在时间越过内疚和自责后我终究还是感受到了如释重负的惬意。我并非有意识地策划这件事,但或许是我的潜意识就这么做了,结果对我自己来说其实并不坏,我需要的空间和距离都为自己争取到了。当然,不可否认,我选择了一种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方式,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
有因必有果,可能也正是我这种一己之私的行为伤害了身边的人,所以还是需要我再去承受一次曾经受过的苦楚罢。罢了,是偿还也好,自作自受也罢,时间总是公平的,你认为她是怜悯的,便是慈悲,若你认为她是残酷的,便是痛苦。我却相信这是一场修行,没有人可以替你受过,自己种的因就要承受相应的果,而伴随痛苦的反思必定会有所得到,那便就值了罢。
邕城
201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