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某镇。冬日的暖阳照在长江江面上,一片波光粼粼。清风拂来,竟然闻到了一丝春天的味道,也不奇怪,毕竟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再过两天就要立春了。
林彼沫把奔驰车停在江边的堤坝上,站在一个水泥台上向对岸眺望,看看车渡船什么时候过来。他早上在公司处理完工作后,11点从杭州出发,开了6个小时才赶在下午五点半最后一班轮渡开动之前到达。他要坐车渡到长江中的一座岛上去,那里也是一个小镇,以盛产棉花而闻名。
林彼沫四处张望了下,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家清汤店,正好肚子有点饿,估计车渡船还要二十来分钟才能到,决定过去先吃碗清汤垫垫肚子。林彼沫进店一看,只有老板娘一个人在忙碌,就用本地话喊了声:“老板娘,来碗清汤和两根油条。”“好嘞!”老板娘应声道。
林彼沫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低头看起手机来。不一会儿,清汤和油条端上来了,林彼沫头也不抬就吃了起来。吃了几口,觉得味道好熟悉,就和老板娘聊了起来:“你这清汤味道真好,和当年开在镇上中学门口那家清汤店味道很像,当年啦那是怎么吃都吃不腻呢。”老板娘没答话,从灶台那里返回到林彼沫坐的桌前,直直地盯着林彼沫看。林彼沫感觉到老板娘的异样,赶紧抬起头来,突然一下子站了起来,“苏……苏芸,是你吗?”老板娘点了点头,眼中竟然有泪花在打转,“是我,彼沫。你刚才进来时,我就觉得你的身影有点熟悉,总觉得这个人认识,但不敢肯定。你刚才说镇上中学门口清汤店的清汤吃不腻,我才敢确定是你。”
两个人站在那里看着对方好一会儿,才都坐了下来聊起来,思绪一下子飞到了当年。苏芸父母在镇上中学门口开了一家清汤店,因为经济实惠又味道好,小店生意一直很火爆。林彼沫家住在乡下一个村子里面,第一次到苏芸家清汤店吃清汤,是读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随父母到镇上卖棉花。那年棉花价格好,父母卖完棉花心情不错,就带林彼沫去吃清汤。那是林彼沫人生中的第一碗清汤,他当时觉得简直就是人间至味,一连吃了三碗,把肚子都快撑破了,但那个时候他还不认识苏芸。从那以后,每年林彼沫跟父母卖完棉花后都要到苏芸家的清汤店吃三碗清汤,吃完回味一年,期待明年再来。后来林彼沫到镇上读中学,和苏芸是同班同学,有次听其他同学说学校门口的清汤店是苏芸家的,从那以后在班上林彼沫就总是忍不住多看她几眼。这个女孩子总是安安静静的话不多,可是一双漂亮的眼睛会说话,就像她家的清汤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林彼沫和苏芸第一次说话,是苏芸有一次过来问他一个题目。林彼沫总是考全年级第一名,被其他同学问题目已经习惯了,但今天是苏芸第一次问他题目,他竟然有些紧张,特别是看到苏芸那双水汪汪的眼睛时,说话竟然结巴了起来。有了第一次,从那以后,苏芸总是跑过来问他题目,次数多了两个人就渐渐彼此熟悉了起来。有一次林彼沫讲完题目,随口说了一句:“你家的清汤真好吃,我每年家里卖棉花时就可以吃一次。”没想到苏芸竟然记在心上,有一次她把林彼沫叫到学校操场旁的三好亭里,从背后拿出一份打包好的清汤放在石桌上就满脸通红地跑走了。
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里,苏芸的母亲出了车祸过世了,家里无力承担她的高中学费,毕竟她还有两个弟弟需要上学,苏芸就只好放弃继续读高中,到父亲的清汤店里做事,赚钱供两个弟弟继续上学。林彼沫在县城读高中,周末回来到清汤店去看苏芸,她停下手中的活,红着眼睛无助地看着他。那时林彼沫毕竟也是一个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毫无办法,只能长叹一口气。后来林彼沫读完高中考上大学去了远方的城市,那个年代通讯手段很落后,两个人就渐渐失去了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没有想到今天竟然意外碰上了。林彼沫看着曾经如此熟悉的苏芸,虽然已经是人到中年,模样发生了变化,可是眼睛还是那么好看,还是那么水汪汪的,还是当年的记忆中的样子。
“前些年我去学校门口找你家的清汤店,发现那里已经拆迁了,我不知道你搬到这里来了。”林彼沫像是在道歉。
“是啊,已经搬过来十年了。”
“你现在还好吗?”
“还好吧,现在我爸爸年龄大了退休了,我和我老公继续经营这家清汤店,生意一直不错,就靠这家店供我儿子的大学学费呢。”
“嗯,那挺好的……你儿子在哪读大学?”
“浙江大学。”
“是吗,真是太好了!我女儿也在浙江大学读书呢。”
“看来你女儿遗传了你的基因,会读书。”
“你老公姓什么?”林彼沫突然急切地问道。
苏芸有些奇怪林彼沫为什么这么问,“怎么啦?姓方啊。”
林彼沫直了直身体,竟然有些激动地说:“上个星期我女儿跟我说,她在学校里谈了个男朋友,男孩子是江西老家人,姓方。”林彼沫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苏芸,喃喃道:“不会这么巧吧!”他打开手机里的微信,翻出了女儿的朋友圈,找到女儿和男朋友的合照,拿到苏芸的面前,“你看下,是你儿子吗?”
苏芸腾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发愣了好一会儿,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太巧了!这也太巧了!”
林彼沫呆呆地看着苏芸,心里默默地对当年那个站在清汤店前看着无助哭泣苏芸的少年说:“嘿,小子,我终于找回了那个笑起来好看的苏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