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编辑
历史应该怎么学,对于在国内上学的读者而言,经历的历史课无非就是台上的历史老师一个人板书,然后将一些考试需要考到的历史方面的知识点提出来让学生记住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盛行背后其实是多种机制角逐的结果,但是这种应试模式下给学生灌输的这些历史知识究竟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地记住,这个问题可能作为一名国内的历史老师也是无暇顾及的。
对于国内教育模式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区别,相信已经有很多人对此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争论的结果就是如果一个家庭有能力的话往往都是将自己的子女送出国外接受教育。究竟西方教育有什么地方让国内这么多的精英家庭选择留学而不是留在国内的中学就读呢?从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由一位在美国高中就读的高三学生程修凡著写的《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一书从历史学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本书的作者与其他比较中西方教育区别的作者不同的是作者本身就在美国学校进行学习,书中的历史课的描写就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了现身说法,这样对于远隔重洋的国内读者而言更容易接受。
书中作者用上下两篇十四个章节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在作者就读的威尼斯高中里选修的历史课为契机,引入了美国的探索性课堂,在历史教师Mr. Buccieri的授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与国内历史老师截然不同的风格。在这里面“特级老师”的授课形式多样,由提问,有小组讨论等,而这些只能在国内大学阶段才可能看到。
甚至就连教室的布置也很有特点:课桌椅的摆放明显和其他科目的教师不一样。教室里四张课桌被拼成一个大的方形,一共四组这样的方形,每组可以坐八个学生,这样的布置一眼看去就能让人知道,在Mr. Buccier的历史课上,小组讨论的比重比较大。
上述教室的布置形式可以说就我本人而言也只在大学时期的一些教室看到过,而这样的布置真正用来作为小组讨论也多半应用在某些“不太重要”的课程上,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还基本上以填鸭式为主。这就与本书中Mr. Buccieri的授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我本来就不对历史感兴趣,学不学无所谓。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走上历史研究这条道,但是从作者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可以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对于 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领域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你可以透过本书的阅读感受到批判性的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培养,例如本书作者经历的历史课。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也能够从书中作者的经历得到一些关于教育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