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到这个题目中看似不相干的两个身份时,或许你会抱着一种“听着还挺厉害”的好奇心打开了这个链接,或许你会耸耸肩摆出一副“也有很多女强人不耽误带娃、这有什么好说的”表情,还有人是冲着“辞职”这两个需要勇气的字眼进来的;而我呢,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
提到对我上学的印象,通常是“你上学好早啊”或者“你跳级了吧”这两句,原因就是我年龄比较小:5岁半入小学11岁初一,以全城前5名的成绩给九年制义务教育划了个还算完美的小句号;凭着优质生源及倾斜政策于隔壁市读了高中,成绩一直前几名的这个小女生呢,理综选择题一不小心多错了几个导致高考发挥不大完美(成绩只高出一本理科44分),于是零八年的秋天16岁的我在老爸的陪同下跑到了外省的大连市(就是这个到目前我待了近十年的城市)读大学;一晃四年后20岁大学毕业,可能是对于教育大省题海战术的漫漫求学路不再感冒,或者也发现自己好像对科研精进没太大天赋,12年毕业后毅然踏上了工作之路。
其实这么一听貌似也没有跟“不甘心只做第二名的女学霸”挂什么钩,毕竟大学的成绩还是算不上拔尖的;只能拿以前的一两个事例泛泛说一说。记得小学时有一次考了年级第二名,兴高采烈的我跑回家后跟老杨(我爸)汇报成果,结果被他的两个问题给问住了,“你跟第三名差几分?”“一分”;“你跟第一名呢?”“24分”。。。接下来不用他多说,我已经看到了身后稍不留神就来的威胁和眼前难以望其项背的鸿沟。
自那以后呢,名次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关键是前后的差距多少;直到初二的时候,年级前三名的交椅基本都被我们固定那三位霸占,水平相差无多的大家只是轮流上上下下而已。毕竟那个年代的学生时代,更多的还是以分数为考量,只能说在这件事上我还是比较较真进而认真了。
后来工作了,按照我这么个要强的努力劲头也稍有起色,曾经手底下管了小六十号店员店长还有两位助理,再后来结了婚换了工作,再后来生了个娃就是现在的日常了。一句话总结下,除了主要任务葡萄干的吃喝拉撒睡以外,再就是家务日常以及早晚餐日常了。跟上一个身份相比,貌似这简短的一句话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曾经在家呆不过一天的我,也可以心甘情愿的待在家珍惜跟家人相处的时光了;曾经自诩每天都要有所收获的我,也能够坦然面对“全职妈妈”这个新的身份了。现在每天清晨醒来,我开始注意得到太阳的轨迹和空气的味道;正午过后,我感受的到斜阳的温度和银杏树年复一年的发芽吐绿;带着宝宝去外出溜达的路上,会看到一只喜鹊飞飞跳跳追逐一只小松鼠这样罕见的景象;走到常去的菜市场,也开始熟悉了时令的蔬果价格和混的脸熟的商贩小哥。
回到家门里的内容貌似没什么好说的,饿了喂奶,哭了安慰,困了哄睡,闹了陪玩,拉了换洗,基本流程大抵如此。然后就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从葡萄干的降生到今天,整整过去了五个月;产假也走到了尾声,好多一同怀孕生子的同事们已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要脱离家这个“隐形牢笼”;与在家带娃这个没有确切工作时间点且“枯燥无味”的事情相比,她们更渴望赶紧回到那个有上下班时间和社交自由的工作岗位。
而我,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做出了一个相反的决定,离职。一个让同事惊讶,上司惋惜,朋友啧啧,自己也百感交集的决定。简单的说,在未来两到三年的时间内我都要如此了。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
那么问题来了,从不甘心只做第二名的要强女学霸到买菜煮饭相夫教子的佛系全职妈妈,甚至自己给后者还延期了两三年,我是怎么迈过了辞职这道坎儿?
辞职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为了家庭和带娃,选择从职业生涯上暂时退下来,的的确确是一个需要勇气的抉择。抛去客观原因不说,就跟大家唠几句现在的心态。
第一,事业型女性跟全职妈妈孰高孰低?
纵使我们说太多遍家里家外都重要,或者男人女人的角色不同,可一提到“全职妈妈”四个字,大家好像都是觉得做了很大牺牲。在外面有一番事业的职业女性那多风光,经济独立,思想自主,谈吐跟得上实事,步伐跑得过马路。更不要提上个美妆,踩个恨天高,背个名牌包叻。
相比之下,全职妈妈好似逊色好多,每天的工作台就是家里那几十平米,忙完灶台忙尿布台,睁眼闭眼没什么变,交来往去就是家里几口人。于是我们开始同情要被“软禁”在家里的女人们。“亲爱的,你真的打算辞职在家了?”“我的天,你真有勇气啊” ?随之而来的是一束让人不寒而栗的眼神或神情。
事实上呢,能这样想的大多不会选择辞职在家,而坦然面对全职带娃的人大多不会这么想。因为你的心态没有强大到可以说服你自己。
上学毕业工作退休,八字人生是我们被教会的大多数。大学毕业时,很多人都没有来得及思考一二,便被工作的车轮匆匆卷了进来;以至于这份工作是否适合你而你又适合做什么鲜少被人提起,于是在盲目的忙碌中大半辈子过去了,一辈子也过去了。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有人答为了钱,为了理想,为了地位;我们为什么需要钱、理想、地位?有人答为了满足需求,被人仰慕;然后呢?好像也没有了。
就像为什么要结婚生子,有人答因为年龄到了,家人催了,时不我待了。这样一辈子结束后又会怎样呢。想开了这一步,也就不难换个角度了。
现在的我已经可以放下对现有工作的不舍,并拾起了全部的热情和认真投入到了下一份工作“全职妈妈”中。当我把这当作一份同等重要的事业来面对时,多得是如何把它做好的想法和如何跟葡萄干实施的计划;当我看着葡萄干小盆友每天不一样的成长需要和变化时,我愈发的感受到了自己准备的缺乏,和多多汲取育儿知识的必要。很快的,我这名“全职妈妈”变得一点也不悠闲和枯燥,因为充实自己的日常变得跟充实工作计划一样重要。
第二,当了全职妈妈,是不是就整天带孩子了?
总是不乏听到有的爸爸抱怨,“你怎么在家连个孩子都带不好?”或者“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么”;很庆幸,我的家庭里有一位有爱又有担当的兔子爸爸。工作之余他会分担家务,也会制造浪漫;他愿意跟我讨论育儿,也总能在需要的时候给一份理解和陪伴。因为我们都深知,在家不比在外轻松,带孩子不仅仅是让他吃饱睡足而已。
所以不知不觉中,我的微信关注列表已经被太多优质公众号占满,有专门记录“家里的蒙特梭利教室”亲子游戏的安潇AnnXiao,有推行“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普及婴幼儿养育指南的CC爸妈,等等。每每躺下刷手机时,先前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都变成了浪费时间;而这些育儿知识和优秀妈妈的经验积累,往往让我一头扎进去半晌出不来,收藏记录再运用到自己这,总感觉自己要学的太多,能做的不少。
举几个简单的话题,供大家思考。
一天的亲子陪伴和家务时间怎么分配?不同月龄的宝宝对应怎样的游戏互动?游戏室和阅读绘本怎么选择和收纳更符合宝宝的需求?为人父母我们怎么做到更好的情绪管理?如何准备第二天的早教内容和材料清单?宝宝的财商启蒙、情商锻炼怎么做?能不能以身作则自己教宝宝英语启蒙?感官精细运动和户外大运动怎么更好的规划?除了省事的报个兴趣班,如何更好的发现宝宝的兴趣所在(绘画/音乐/科学/工程)?… …
太多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当父母的付出精力学习,孩子的身体发育值得我们关注,他的精神成长同样不容忽视,所有的这些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时间,拿出精力,或多或少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这个社会教会了我们如何拿高分找工作,貌似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人父母也是一门学问。
太多人只是把生孩子当成了夫妻义务,生下来两手一撒交于老人代养。且不说年龄和精力均不合适的长辈是否有这个义务,当了解到带娃不仅仅你想象的那样时,心里是否会划过一丝歉意和自责呢?而接触到这些之后,所谓的“全职妈妈”就不会仅仅是带孩子三个字这么简单无味了。
第三,漫漫人生的这几年你过得有意义么?
三年前我跟我丈夫去了趟欧洲度蜜月,那大半个月的时光现在每每回想起来还是会很美好。这段旅行的意义,除了去几个景点看几个雕塑之外,更多的专属于我们的,是那些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人和事,在威尼斯语言不通却与我们一起哼唱过Bella Chao的米兰老爷爷,在佛罗伦萨想要拍一张两人合影却总是被进出车辆打断的那扇大铁门,在瑞士皮拉图斯雪山坐缆车到最高峰时偶遇的小鸟鸟,等等。人生亦是如此,最珍贵的是经历。
生小孩这件事,对我的意义不是传宗接代,不是女人必备,而是我人生中尤其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经历对于葡萄干来说是他的人生前三年,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从一位妻子到一位母亲的过渡,是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体会不到的区间。
换句话说,宝宝对我的需要也是他对我的成就。
可能选择丁克的女性会无视这份“矫情”,但生命的出现从孕育开始到十月呱呱坠地后,每时每刻都给了我这个个体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感受。漫漫人生路,且长且远,这几年里工作上的付出自然会有所回报,但这个阶段的家庭更需要我这位主角的参与;有一天葡萄干会不再需要我,有一天我也终将老去,与其将这份生命的恩赐转手交给他人,不如珍惜这份甜蜜的负担,把它化作最宝贵的人生回忆。
最后,给大家一段我很认同的话:“把带娃当成乐趣,家务当成修养,就会乐在其中了。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生活。其他都是为生活做准备。当然,伟人除外。”
我这辈子目前看来离伟人是差的有点远了,所以呢,我就这么脚一抬,步子一迈,这个挺大的坎儿就算是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