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又是一年春芳菲,又是一岁清明至。
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亦是物候变化的标志,清明至,则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四野清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处处皆是明朗清新。野草泛绿,蓓蕾待放,河水冰释,暖风和煦,世界一片欣欣向荣。
四季的轮回,皆由春始,生命的轮回,皆由爱生。
道家言:“生死气化,顺其自然。”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
睿智聪慧的古人,把祭奠逝者,敬重追远的日子,定在了一年的初始,万物葱茏生长的春日。
或是要告诉后来人,这生死轮回的道理,与生长相携相持的,是死亡,与开始不离不弃的,是终结。
或是要提醒后来人,肆意生长于春风雨露中的万千生命,不要忘记凌厉寒冬里,曾经历的苦难和煎熬。
清明,清朗澄澈,通透空明,再次折服于古人的敏思和智慧,他们用了何其恰当的字眼,来定义这节日,去启迪后世。
当所有的节日,都被喜庆、欢聚和圆满这样的词定义,唯有清明,有关死亡和悲伤。
不愿面对死亡,不会面对死亡,是所有中国人的通病。
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
有婴儿出生,如果贺客说,这孩子将来长命百岁,主人家一定会欢天喜地,如果贺客说,这孩子将来会死,则肯定会被暴打出门。
无法直面死亡,对死亡讳莫如深,一直以来,是我们的习惯。
米兰·昆德拉曾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虽然,和生一样,死,在这个世界上,也在无时无刻的发生,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并无法直面死亡。
其实,天道有常,万物皆有生死,死,并不是神秘的事,它和生一样,只是一个人来到这世间,必须走过的法门。
生和死,从来都是相依相携,密不可分的,没有一个人会永远生,也没有一个人永远不会死。
庄子妻子去世,庄子鼓盆而歌,世人笑他太荒诞,他却笑世人看不穿。
现在看来,古人对于生死的理解,对于生命的感悟,远比现在的我们要深。
《荀子》云:“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就像每个四季,都会如约而至的春天一样,死亡,也终会到来,但它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只是另外一种开始。
我们很爱的那个人,看似已离我们而去,但其实,他并没有离去,而只是换了一个地方,重新守护着你。
真的很感谢我们的祖先,能设置一个这样的节日,让我们于忙碌喧嚣中,去抽得半日闲暇,去思考关于死亡的话题,去体味生命真正的意义。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一个人真正的离开,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再记得他。”
人生的旅途中,那些我们曾爱过,也深深地爱着我们的人,他们也一定想陪我们走得更远。
但是,疾病意外猝不及防,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他们不得不先我们而去,留下我们,在疲累的生活里继续奔波。
清明,就是这样一个节日,让奔波在外的游子,无论被何裹挟,无论为何所困,也要回到故土,去到亲人的身边,去为他们的坟添一抔土。
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
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这是个提醒我们铭记的节日,它要让我们记住,那些曾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不管曾伟岸如巨星,还是平凡如蝼蚁,都曾真真切切地爱过你。
新土旧痕,会掩埋音容笑貌,却掩埋不了爱,时光岁月,会带走耳畔低语,却带不走亲情。
人,终会长大衰老,化为世间的一粒尘,但有一种东西会永远不息不灭,那就是绵延不绝的血脉和亲情。
有人说,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
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生理性死亡;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亲友祭奠,社会性死亡;
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的人消失后,那就真的死了。
那些离开我们的祖辈们,就算我们已匆匆分别,就算我们已数年未见,但只要他们还被记得,还被爱着,那么,就永远不会死。
死亡,是这世间,谁都逃不过的事,但唯有爱,能给它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