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两三年前,拿在手中翻阅了十多页后,觉得读不懂,文中也多是骂人的话。后来就搁置在一边,没有再读。直至前几天,又拿起了这本书,决心再读一遍,读完,看看这本书是怎样的内容竟是经典读物之一。
书前面一大半的内容,都是主人公在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絮絮叨叨的谩骂,充斥着虚伪、粗俗的画面感。主人公叙述随意,想到哪说哪,读起来有些混乱,人物、事情之间并无多大联系。
在这样的内容下,我没什么读下去的欲望,甚至说想要放弃阅读了,可同时,我又很好奇这本书既然被列为经典,想必定有其可读之处,我要找出来。于是,我耐着性子继续读。
直到我读到这里“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忽然开始有些明白了,前面详细的描述那些虚伪甚至令人作呕的成人世界里的人和事,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或者说是作者本身)对孩童之间纯真、真诚世界的向往。
继续往后读,读到主人公与他认为最好的老师安东尼先生交谈时,解开了我的一些困惑。正如安东尼先生所说,主人公现在就像骑着马在瞎跑,并且这样下去极有可能会出事,他处于道德上和精神上的迷茫期—这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彷徨,他需要找出自己想要做的事,并且立即行动,否则可能因为在迷茫中自认为环境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失去生命。
因为主人公处于这样到处乱窜而找不到出口的迷茫之中,对学校及老师的不满、鄙视,认为周围的朋友虚伪下流,在多次退学和弟弟去世的打击之下,变得极其压抑和扭曲,他的情绪和痛苦找不到人倾诉也不屑与人倾诉。他一昧的怀念孩子间的纯真并追求这一感觉,但却求而不得,因此在他的眼中及叙述中,细细的描述了成人世界里的虚伪、恶心、粗俗的各种人、事、行为和思想,表达了他对这个不堪世界的厌恶并且想要逃离。
所幸的是,主人公的妹妹菲苾,用她的天真和快乐,感染了他的心灵。让他压抑扭曲的心灵,在他眼里虚伪混账的世界中,得到了一丝快乐和慰籍。
在文章最后可以看出主人公其实是一个心思细腻而且重情义的人,即使是他曾经厌恶的粗俗的人,现在说起来也有些思念。也可以这么理解,在那些经历过后,那些好的,甚至是不好的都会让人有些怀念,因为那些好的、不好的,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