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时间少?读精华这一段就够了!
假如你也困惑于自己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脱离生活,不妨努力去发掘这些所学的生活价值,让自己的学习“投资”有所“回报”。
1
你有过背书回家却一页没翻过的经历吗?
我从高中到离家100来公里的学校上学开始,每次放假,回家必然会背的就是书。这些书,通常都是课本。放假结束,照例是把没有翻过一页的书背回了学校。
上大学,仍旧沿袭了这样的背书传统。以至于一个高中同学看到我的行李,好奇“你小小的个子怎么就能背回来那么多的东西?”
亲爱的你,是不是也干过这样自欺欺人的事情?
总想着,背回家我肯定会看的,要不然都对不住自己付出的力气。
然而,回到家,打牌、麻将、玩耍、睡觉……
就是没有摸过豪情万丈时背回家的书。
2
当然,要说完全没有碰过书也说不上。
租武侠小说的店里,常常少不了你的身影;也会为着《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唏嘘不已;为《飘》中,多次被打倒又期待“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的斯嘉丽的美(魅)丽(力)所倾倒;为西德尼.谢尔顿笔下一个个游走在法律边缘,有才有貌的女英雄们“戏走人生”由衷敬佩……
有时候,也会想,相比这些文学经典,为何我们的教科书,就是让人没有看的欲望?
哪怕,好不容易把教科书中的内容囫囵吞枣记下来,考完试后,立马还给了老师。
3
看到致力于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与人类的学习等相关议题的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创始人戴维.珀金斯写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时,我眼前一亮。
书中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学习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也就是,要让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
教科书编写的让人有所期待、启发思考固然是孩子们之所幸。如果不幸,只有枯燥的条条框框,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学习?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学习了物理的串联并联后,自己把家里的电路给整出来啦。而且因为这个,在朋友中口口相传,很多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也找来,请他帮忙架设家里的电路。
如果你也有过这种活学活用,还产生了一定“回报”的学习经历,肯定更能体会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乐趣。
那么,怎么样能够让学习产生回报呢?
我个人的经验是:
1. 学到的东西,要尽可能在生活中用起来,发掘它们在生活中的价值。
比如说《定位》,之前看书,会觉得跟自己太遥远。但是,换个角度,想着把自己当成产品来经营的时候,就发现,里面有着太多可以琢磨的东西。
当你想尽办法去把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通常都能找到合适的结合点。
2. 把你的学习和实践体会,分享给别人。
源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号称“终极快速学习法”的费曼技巧中,教授人们如何去高效地学习一个对于自己全然陌生的领域。
这种技巧,不仅适用于学习全新的知识。对于我们自以为熟悉的领域,我认为同样适用。
费曼技巧的使用方法并不复杂:(以下描述,从向别人传递信息入手,对视频中演示的“费曼技巧”有所补充)
Step 1. 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想要给别人传递的知识。
Step 2. 假设你是个老师,需要把它教授给一个(堆)对该知识全然无知的人。
这时候,除了对该知识尽可能详细清晰的了解,还包括如《定位》和TED演讲“伟大演讲的奥秘”中,想办法通过比喻的关系,让“学生”跟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链接,从而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Chris Anderson在“演讲的奥秘”中,讲述了詹妮弗.可汗尝试向听众解释生物学中一项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通过让听众假想有一台世界处理器来编辑DNA,CRISPR能让我们轻松地拷贝、粘贴基因信息的比喻,听众瞬间秒懂。
当然,如果CRISPR技术出现在复印机之前,可能詹妮弗做的比喻又会有所不同。
Step 3. 要是你感觉到自己介绍的信息不尽其实,掉头回去反复翻看,或者查询更原始及其相关信息。直到能够说明白为止。
Step 4.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复述需要传递的知识,而不是晦涩难懂、每个字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却不知道啥意思的语言。
比较好的办法是,把你想要传递的知识先讲给孩子听。他们可不会顾及你的面子,不懂的话会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你回答和解释。
Step 5. 这项知识,对于听众有什么实际意义?或者说,你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
就是,不能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仅仅为了自嗨。自嗨的同时,要考虑能够带给别人一些收获。
就是能带给自己和别人“生活价值”。
简单的方法,不容易做到的是重复练习直至精通。
4
尽管每个人心中的生活价值会有所不同,但是,让过程变得尽可能地好玩,更能让我们乐在其中。
回到前面不爱看教科书的例子。
假如我们可以稍微用心,将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知识,用更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他们能够在玩中有所得,是不是学起来会更有意思,从而更高效?
比如:学校的操场有400米,在30倍操场长的高空中,住着一群没有被发现的生物,他们生活的地方,温度只有零下50度。请孩子们用学过的形状(圆柱、圆锥、球形、多边形等等)想象一个在这个环境下生活的生物,会是什么样子?画出来,甚至还可以假想它们居住的房子,衣服的颜色……
又或者,根据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个公理只是在某种条件(空间)内是正确的?把它放到更广阔的我们未知的三次元、四次元、五次元、N次元时空环境下,可能未必完全正确呢?在《时间的皱折》中,梅格和查尔斯在啥太太的启示下,顿悟“直线不是两点间的最近距离”。
你可能会说,别拿科幻小说中的事情来当成事实说服别人。可是,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们一些定理,不允许他们怀疑它们的准确性并想象别的可能性,最终,记下的条条框框越多,想象也可能会被遏制。因为宝贵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被拍死在了萌芽状态。
不可否认,我们的怀疑最后极有可能被自证为错误,但是,在探索过程中得到的结论,不比死记硬背来的印象深刻吗?何况,很多科幻的东西,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又如此渺小,连自己都探索不明白,哪里称得上对世界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把学习变得好玩,不失为调动积极性和好奇心的一个好办法。好奇心,让我们饱含热情去探索自己和生存的世界
聪明如你,一定可以由此想象更多好玩的情境,应用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的“生活价值”。
让知识“活”起来,就要随时与它相伴,找到它对于自己的“生活价值”。有了价值的回报,动力不足也难。
The End!
我是“牛牛的Annie”。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谢谢!
✦✦✦✦✦✦✦✦✦✦✦✦✦✦✦✦✦✦✦✦
【主要参考信息】
参考书:《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作者:戴维.珀金斯
译者:杨彦捷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 787213 06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