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即便是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也会闹矛盾。矛盾出现后,很多人都不会选择和别人道歉。
有些人即使有道歉的想法,但终究就是开不了口。因为双方都不肯道歉,有些矛盾会演变成了心头的疙瘩,久久不能释怀。
为什么人们不会道歉或者不愿意道歉呢?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经常给自己示范如何道歉。自己缺乏道歉的模仿对象,所以不会道歉。
道歉的模仿
一个人大部分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都源自成长过程中潜意识对外界的模仿,尤其是对父母的模仿。
比如,一个从小经常被父母指责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经常指责别人,也会经常陷入自责。这种指责的习惯,就源自与潜意识大量接收和模仿父母的指责动作,如绷着脸,掐着腰,得理不饶人等等。
道歉也是一种习惯,需要潜意识不断模仿而建立。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给孩子展示过如何道歉,那么孩子就不会有道歉的意识,也不知道如何道歉。
孩子长大以后遇到矛盾,通常也不会考虑主动道歉来化解。有的人即便有这个想法,但因为缺乏相关的体验和经历,会觉得道歉很难,不知道如何开口。
那假如父母能够做到经常对孩子主动道歉呢?那么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道歉,尤其是各种场景下的道歉方式和语言,孩子都会去模仿。有了充分的关于道歉的体验和经历,孩子就会觉得道歉不是什么难事,会经常道歉。
道歉的逻辑
很多人对道歉有这样的认知:我又没有错,凭什么要我道歉?你发现了没有,这个背后的逻辑就是道歉的前提是有错。
问题是,谁规定了要有错才能道歉?没人这样规定过。况且,有些人永远也不觉得自己有错,错的都是别人,让这样的人道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道歉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手段,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来用。如果一个人习惯于从结果出发来考虑问题,那么他就更容易明白,很多时候主动道歉其实更代表自己的实际利益。
比如,夫妻吵架的场景,聪明的丈夫会懂得:领导说自己有错就有错,即使没错也有错,先道歉在说,重要的是道歉这个姿态。丈夫经常给妻子道歉,妻子就不会一直缠着丈夫不放,这个结果显然对丈夫也是有利的。
道歉的习惯
生活中,哪些人会更容易做到主动道歉呢?一般来说,姿态越软的人,越容易道歉。另外,越不把道歉当回事的人,也越容易道歉。
很多人不愿意道歉,就是因为太把自己的道歉当回事了,仿佛道歉是个惊天动地的事情,这样做起来内心的负担就太重了。
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道歉的习惯,那现在怎样学会道歉呢?方法还是模仿。你在生活中,总能找到一两个习惯道歉的人。也许是你的爱人,或是你的某一位同事或朋友,多去观察和模仿他,模仿他道歉的一言一行。
随着你不断地模仿,不断的积累道歉的体验和经历,最终你就会觉得道歉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你也可以做到经常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