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略有致,恰如其分,这是从剪裁角度提出来的,就是对材料的处理要恰当。对重点材料,要进行详细叙述,使之具体一些,充分一些;对一般材料,只要简略交代一下即可。作这样处理的依据,是文章的主题,是“形散”的需要;详略到何种程度,这就是恰如其分,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详略有致,恰合分寸,便可获得满意的“形散”效果。
这种方法的实际运作,就其详略位置来看,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先详写后略说。就是在散文的主体部分,先详略叙述重点材料,包括重点事、重点人、重点景等,对这些内容要多用笔墨,多花功夫,因为这里的人事物景是主题的体现,越详细内容就越充实,主题就越突出。但仅此还不够,还要有适当的次要内容介绍,它用于主体的后半部分,是重点内容的延伸、连带或补充。这样,先详后略,详略有致,才能产生“形散”的效果。例如,有一篇题为《慈父警察》的散文,就运用了这种写法。文章开头点出回忆对象父亲以后,便进入主体部分。在这里,主要记叙了父亲“慈爱”的特点,重点写了他的一件事,即“我”有一次考试不及格,母亲总是唠叨不停,还说停书不念了,父亲知道后,对“我”进行了语重心长的教导,问原因,说前途,讲道理,轻声细语,十分“慈爱”。记叙时,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甚至窗外的鸟叫、门前的微风也写了进去,占去了五分之四的篇幅。然后,又用简略的文字,介绍了父亲抓小偷、救病人两件事,不到100字。这样,由详到略,详略得当,恰如其分,紧扣标题,“形散”的特点就鲜明了。
二是先略写后详说。就是进入正文以后,先介绍与中心内容有关的一些情况,诸如人物的特点、事情的因由等。这些内容,都是为下文的重点服务的,或交代背景,或铺垫引渡,文字简略,篇幅短小。在此基础上,再转入下面的重点部分,具体叙述某件事情的主干内容,或具体描写某个人物的主要特征,或具体绘制某处景物的本质特点,文字详尽,篇幅较多。这样,由略到详,先简后繁,详略有致,“形散”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例如,萧乾先生的精美散文《枣核》,就是这样成文的。文章共11个自然节,前4节略写,主要介绍了带枣核、动身、见面、要枣核等几件小事,每一件事都仅几十个字,显得十分简略;后7节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叙述了一位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的深切思恋及其举动,约占全文的五分之四篇幅,细致详尽,深切感人。这样,详略安排富有情趣,写人叙事、表情达意恰当自然,“形散”的特点十分鲜明。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安排详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先略还是后略,都是紧紧围绕详来用墨,联结要紧密,配合要亲切,防止对详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