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之前已经讨论过了:哲学是什么?科学和宗教之间的那部分讨论就属于哲学;哲学干吗的?帮助我们在变化中生存下去。
和同学约了一起看这本书,也约了定期碰撞一下,下面的火花能不能燎原,同学自行评判吧。
结于第一篇末
哲学怎么就能提供帮助?
人的存在总是要有价值才好,而个体的价值就体现在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上,从大到小:对于宇宙、地球、人类、国家、朋友圈、家庭、自己(我),都会有相应的一个位置,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这一个个的舞台上,你扮演角色的成功与否,就是价值高低的体现吧。
同时,每个人内心里还有一个我,我们姑且叫“自我”吧;这两部分对于“角色”成功的判断标准总是会有冲突,而纠结、困惑就缘于这两部分的不统一。
哲学,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些最基础的认知,比如如何生,如何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才不会随波逐流。随着我们想的越远,心量也越大;与远期利益、整体利益相比,当下的得失就不算什么了吧。
随着碰撞、纠结、妥协,标准逐步趋于统一,矛盾越来越少,人的幸福感就越高吧。
也许有些人是幸运的,一生顺风顺水,完全不需要思考就能快乐;或者有些人天生就不纠结,无论是全听自我的,还是全听社会环境的,反正声音就那么一个,也打不起来。但那毕竟都是极少数,大部分人还是会经历坎坷,还是需要权衡、选择,当面对困难时怎么应对,怎么想就很重要了。
在这个矛盾解决的过程中,随着思考的深入,哲学无外乎会告诉我们一个目标和两个成果:一个目标是穷极一生都要思考(这就是个习惯,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现在流行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两个结果是前人思考的诸多成果,以及可用的方法。
但其实,哲学史还是提供不了什么具体的方法,解决不了怎么能吃饱,怎么能处理消极情绪,怎么和人相处等现实问题;只能让我们了解西方哲学是怎么一点点长大成人的,让我们多少能看懂西方的一些思想文化,只能算地基的地基吧。
而西方哲学是否适合帮助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是否能让在东方文化中浸染千年的我们有感,也很难说。
不过,同学说的对,哲学、佛法终极目的都是修心,心修好了,对外自能生万法;了无一用,也无所不用。
那为啥看这本书啊?
源于一次对话,“你为什么学心理学?”
“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如何不焦虑,如何控制情绪,怎么能让自己平静的面对生活,怎么能让自己更快乐、幸福...”
但,心理学是西方的、是方法,源头应该是西方哲学;好吧,去看看他妈长什么样... 这样就有了罗素的这本书。
而罗素的数学家背景,也让这本书很“理性”,至少第一章看下来,两点感触良多:
1/ 哲学,真的很朴素,它的起源是了解世界,解释世界,“爱智慧” 非常贴切地解释了哲学的本意
2/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思想,对环境的重视和敬意是核心,这个环境应该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但现在我们好像都忘记了这点,过分重视“个人”了
我可不可以说,人真的很怕无聊、无用,所以想尽办法来给自己找点儿事儿,顺便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
同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