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不说话的时候,感到充实;当我喋喋不休后,感觉到空虚。
——麦子
中午老王来办公室晃一圈,我留她下来吃瓜子。自己搬个小凳子坐到她身边,津津乐道的说起了早上关于篮球风波的班会内容,具体到我说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句话。
老王走了,级部主任小刚老师来了,跟我说班级董同学的事情,我把关于董同学的班主任工作汇报了一遍,又把最近的跟董同学有关篮球风波的事情汇报了一遍。
40分钟后,我坐到办公桌前,心理极其不舒服。我喋喋不休的说了一中午以“我”为主语的话,我究竟想传达啥信息,究竟想表现什么?
我的表现型人格的毛病又来了!
小时候,由于家庭的原因接触到的课外书很少,当我有能力自己买杂志的时候,最常买的是《演讲与口才》和《幽默与笑话》。那个时候我是班长,经常要在班里训学生,在全校大会上发言。一下课,我身边往往聚集一批人,听我讲生活中的、书上的笑话。
我是怎么就长成班长的模样的呢?我是家里两个家族的长女,每每家庭聚会,亲人们第一问我成绩,第二看我“表演”。所谓的“表演”小时候是是背首诗唱首歌,稍大点是对学校和家庭生活发表自己的“高见”。孩提时候的事情不太记得了,脑海里唯一的画面是我爸“鼓励”我端着酒杯一桌一桌的敬酒,一并献上针对不同的人说的不同的祝酒词。
就这样,人前人后滔滔不绝的爸培养了两个时常口若悬河的女儿——妹妹长大后做了律师,我成人后当了老师——最终还靠这个养活自己。
第一次因为爱说能说惹来麻烦是读大学时,我义正词严批评我室友兼好友晚上打恋爱电话白天不去上课,引起了她的暴怒。她说最看不惯我一本正经讲大道理的样子,让人觉得特别讨厌和压抑。那次,她把桌上的一个香薰瓶向躺在床上的我扔来。香薰瓶打碎了寝室的和谐,我和她的友情由此也变得支离破碎。
后来,工作了。我把四川的一张麻辣嘴带来到宁波。喜怒哀乐都在脸上,爱恨情仇都在嘴上的人总是有几个好朋友眷顾。同室的顾总是一边听我吹着自己的牛搞着自己的笑,一边做着咱两的饭,洗着咱两的碗。还有宏,还有秋。领导对我这种能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的又爱又恨,同事有嘻嘻哈哈的,有敬而远之的。我对这些都不太care,那个时候我的注意力都在如何把我的学生哄高兴,高考分数能考高点。
再后来,因为一个人来了一座城——上海。跟讷于言的老公搭成了绝配,聊天时万语千言,吵架时口齿伶俐,说情话念念有词。顺便,当了学校的小中层,在校务会上、在办公室里、在学校大会上冉冉不绝,甚至夸夸其谈。那个时候我开始有了自觉,会在呶呶不休一大堆之后走出人群时想想哪些话可能说的并不那么得体,哪些话纯粹是逞一时表达之快毫无营养可言。我在我读的书中开始关注到这些句子:
夸夸其谈者最爱说谎 (西方谚语)
智者拙于言谈,善谈者罕是智者 (明朝.李笠翁 )
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的征兆 ,夸夸其谈者必无智慧 (周国平)
我把他们写在备忘录里,刻在脑部沟回里。开始练习闭上嘴,张开耳朵。于是,我听到了虫叫鸟鸣,听到了智者的至理名言,听到了家人的温情,听到了孩子的生命。由此,练习看,看到了花红柳绿,看到了世间真情,看到了自己。当我不用嘴的时候,甜丝丝的空气在鼻腔里流动起,各种花草的香萦绕在身边。我感受到了世界,身边的人,还有自己。
19年春节,逐儿把在庙里求得“谨言慎行”布签送给了我,我把它挂在了自己的手机上,提醒自己多听多看多思少说。年中自查深觉自己并没有做到。来了新学校,新人新事,好奇心驱动下的表现欲又出来指挥我了。
谨以此文,训诫自己!
(下篇文章谈谈表现型人格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