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机械手臂、机器人、工厂智能生产线早已得到应用,很大程度上把人类从简单、枯燥、乏味、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当然,在让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给体力劳动者的就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随着ChatGPT的使用和文兴一言的问世,人工智能也以极快的速度全面介入人类世界,特别是依靠智力输出为主的脑力劳动工作领域。
在与人工智能并行的时代,每个人职场人都无可避免受到来自人工智能正面和负面的冲击和影响。个人想要减少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放大人工智能赋能的优势,我们必须得训练一些独立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之外的软技能。
需要训练些什么软技能呢?回答该问题之前,先得搞清楚人工智能的基本特点,依据其特点反向操作,人类才能与人工智能共舞,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共存,共同创造人类生活的美好未来。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由数据、算法、算力三个核心要素构成。
首先,数据。
人工智能运行依赖于海量的数据资源,离不开大数据这个“饲料”的喂养,数据是人工智能得以高效运转的基础条件。人类过往行为产生的数据,都将成为新的数据留存于互联网之中。作为新的数字生产资料,数据会随着人类的使用越来越多,越用越值钱。
其次,算法。
算法是人工智能运行背后的“推手”,来自于工程师设计的一套套语言、统计等数据模型。智能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模型设计水平。模型设计得越精巧,体现出的智能程度和运行效率就越高。
最后,算力。
算力是人工智能得以运行的保障设施。基于大数据喂养下的算法模型,对算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巨大的需求,离不开大规模服务器、电力等硬件设施的支撑。
从数据、算法、算力三个核心要素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对于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远超过人类。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非常依赖于过往已有数据作出反应,对于未曾出现过的数据和想法则无能力为,这一点恰恰是人类可以发力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本质上仍然在人类设计的范围内活动,最终是人类意志的体现。除非有一天,人工智能能自动突破人类设计的算法边界,生产出没有出现过的新数据和新算法,也就是说,当人工智能可以自行产生想像力和意识,且不断自我进化,那么人工智能也就进入到强人工智能时代,可以说它们真正拥有了类似于人类的智力。
要知道,想象力是人类祖先智人得以在残酷自然环境中胜出,且延续至今最为关键的因素,国家、宗教、社会、文明等抽象概念,以及人类无数的科技发明成果均来源于此。
到此,我们需要加强训练的第一项就是想象力。
你肯定会质疑,一个人拥有想象力,需要靠天赋。其实不然,想象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最根本的要素。创造力的培养、创造性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想象力这个“酵母”。平日有意识多进行跨学科的学习、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多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再闲暇的时候多做做白日梦等,都是训练一个人想象力较好的方式。
第二项,社交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彼此离不开情感的交流,这既是生物个体的本能需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使然。虽然,人工智能打破了人类交流的时空限制,极大提升了相互交流的效率。但是,始终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互动情感体验。人与机器交流,机器很难准确把握和理解人内心细致的微妙变化,对于各类社交活动,人工智能存在天然缺陷。而这一点,正是我们人类值得珍惜且胜过人工智能的地方。因此,有意识侧重训练共情力、洞察力,以及培养同情心等社交力,将有助于人类利用人工智能的赋能,更优质的从事心理咨询、护理、教育、咨询等基于社交场景的工作。
第三项,真正树立服务意识。
服务作为一个抽象概念,人工智能很难真正理解。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在很
多方面为人类提供了服务。可是,它们难以理解做某件事的意义,缺乏做事的内在驱动力,只能按照工程师设计好的算法不折不扣的执行,从而丧失了灵活性和人情味,交互体验可想而知。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个人选择的意义、坚信的价值,不仅仅放映出精神层面的存在,也是人类能否把一件事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即将到来老龄化社会,虽然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设备能够为老人提供清洁卫生、煮饭、护理等肉眼可见的服务,但他们更需要真实人的陪伴和情感交流,更需要有温度的服务。而这些,都需要理解为他人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真正树立好服务意识,明白人类文明发展和存在的意义,将帮助我们在育婴、养老、家政、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作出贡献,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围绕人,训练想像力、社交力,树立起好的服务意识,把人工智能作为服务人类的辅助工具,或许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并行时代下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