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图的东南部,丰沛的降水量造就了国内和全球同纬度地区最高的生物多样性。但这里的降水很不平衡,旱涝灾害常常发生,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生产的进行。
2019-2021年,这片土地发生史无前例的干旱。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干燥得犹如汽油桶,一点即燃,水库的水量降到了历史的低值,很多地方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得不到保障,已经实行限水供应。更重要的是,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已经超乎所有人的预料:截至2021年4月12日,干旱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干旱?
本号此前的文章讲过,北半球冬季时副热带高压会退到北回归线附近。正常情况下,受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上。但由于全球变暖在纬度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中高纬度地区变暖速度大于低纬度,冷空气的实力在年际上越来越弱。导致了副热带高压向西进入广东和福建的频率越来越高。当没有冷空气的时候,干热的天气控制着这里,就像2021年2月的异常炎热导致众多花卉的提前开放一样。
在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让印度洋的水汽和西南季风吹向了更高纬度的长江流域。同时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让冷暖气团在此交汇形成大量降水。这更加阻碍了广东福建等地的降水形成。
干旱导致缺水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粤东、福建等地的河流大多长度短,径流量小,而且主要靠降水补充径流量。所以一旦降水大幅减少,在无法使用海水淡化技术的情况下,这些地区能提供的水源可能无法支撑大量的人口和密集的产业群,造成严重的用水问题。
对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这一地区来说,干旱更加造成森林防火的问题。那些平时郁郁葱葱的树木,干旱的时候就是火药桶,于是常常发生山火。其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更加剧全球变暖,影响生物圈的碳平衡,可能导致难以逆转的生态危机,体现在气候越来越热,全球热力环流越来越混乱。
连续的干旱给我们什么经验?
广东和福建这次严重的干旱,不仅是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还是全球气候变暖下的产物。从中更体现到全球变暖的蝴蝶效应。
所以从缺水的角度来说,需要保证水源的多样化。例如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每年并不多的降水,就是水源单一的表现,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可以降低这些地区生活生产用水严重依赖降水的问题,也是发展多样化水源的一种方式。
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来说,需要持续推进碳中和。这次干旱的原因中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其中之一。当温室气体排放的不平衡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在各个地区的不均等表现的时候,就会对全球范围内的热力环流的影响,这也是2020-2021年冬春季大冷大热,天气大幅波动的原因。这让我们更需要通过选择新能源产品等(个人层面),充分利用光合作用和其他固定碳资源的方式等(生产者层面)实现碳中和。
更加体现的是,干旱等天灾不仅仅只是自然的问题,还有人能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问题。广东、福建的这次干旱,更需要改变每个人改造世界的方式。尽管环保理念已经在多年的推广中深入人心,但面对新的境况,个人需要认识到节约用水等内容对全球的重要性,生产者需要认识到温室气体的更深应用对碳中和的重要性。从而维持物质循环的平衡,减少能量非正常流动。
最终来说,人可以通过对世界的能动性减少天灾对人的影响。就像广东、福建这次的干旱,教导我们只有根据全球气候的正常变化规律去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平衡、水资源平衡和热力学的平衡,才能得到人与自然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的相互关系。
希望经过这次干旱,更多人认识到每个人对全球变暖的认识和改造环境的力量可以改变全球的热力环流,减少干旱的影响程度。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具备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