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题目:“教”怎样为“学”服务。
老自转发的文章里,我就说两点。
一,不知你注意没有,这五条的内容的每一条首句,都有一个“使”字,这个字显现了作者的教育观念——学生,作为个体的人,他们要按“我”(教育者)的设计成长,促成“成长”得以达成的实施方法就是“使”——学生自己的意识,那都不算数,只有教育者“使”的,才是作为个人的学生要接受的价值。而且,教育者这种“使”的动机与行为,表面上一定是“爱”的、“关心”的、“关照”的…………的样子,用文章题目中的词,就是“服务”。一思考“服务”这个词,它一定是外在于个体或预定的一个群体之外去给他们提供东西,那么,这种“提供”,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a,是纯粹的服务的愿望的服务。也就是说,面对被服务对象,服务者不参与到去左右被服务对象的自身生存或者活动中去,而是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加以帮助,而这种帮助的原则,是不干预、不左右、不规定、不违背、不制止被服务对象的行动,在这种“行动+帮助”的交织状态中,一个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才会成长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人。这里,我们看到,服务者的主观意图是被约束住了的,服务者要把纯粹的服务愿望作为服务的出发点和服务行为的原则,服务者用自身知识、能力的优势和经验,协助被服务者成长成他自己,当然,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人,人的存在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每个人在这种被服务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服务者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服务者特意外加给被服务者的,是被服务者在成长过程中,在遇到的属人的共同的问题时,在服务者那里自然地获取到的,这样,这种来自服务者的“影响”的作用、意义、性质便不同了。
b,提供教育者(服务者)既定的流程、既定的意图、既定的产品、既定的发展方向……而这些“既定”的特征,一定是打着“服务”的旗帜,这种服务的特征是: 被服务的对象一定属于服务者主观意图预先规定的对象,即☞我服务于你=我在规定你。那么,我们再看“规定”一词,会有人问: 哪个个体存在的人会接受这种“被规定”的处境呢?怎么会有安然接受这样的规定的人呢?答案是: 大有人在。乃至极端些说,社会发展到资本社会后,每个人都在安逸地接受着被规定生存状态。
例如,你的生活世界中,一切你认为必须要具备的产品,看似它在无比周到地服务于你,然而,它们反过来会规定你的生活,试想,如果作为一个人,发展到缺了某些作为服务性质的产品便是自己生活不能正常进行,你能说产品不是在规定你的生活?各种看似所谓必需的产品,外表是优化了人的生活,但是,它们已经彻底地掌握了人。然而,这种生活,却是人们很乐意接受的,以为自己的生活本就应该如此,不如此才是大大的不正常。举个例子,把手机关机,给你三天没手机的日子,会怎样?全家老老小小的生活都会为此而被干扰——老婆以为你跟酒吧女鬼混去了,孩子拿着手机却联系不到你,他孤单地站在马路边等你接他回家,自己父母担心你会不会出了事,校长、主任打你电话不通,叫他们跑上跑下两层楼找你而使他们心生怨气…………而作为你自己呢,在没手机这三天,新闻看不了了,淘宝玩不了了,聊天被叫停了,滴滴打车打不了了,“小黄车”扫不了了,资料查不了了,各类朋友被你想象出来的各种联络信息接收不到了,奴才般的讲座广告也不能发着过瘾了…………只小小一部手机的消失,就会把你的属人的生活彻底虚无化,让你乃至你的亲友都生活在不属于正常情绪状态之中。你更变得紧张、焦虑、不安。手机,以服务于你的角色与你无比贴心,你也无比认可它的服务之周到,然而,恰恰如此,你才被它规定着,这种规定是以百般适用的、温柔的状态进入到你的生活里面去的,规定着作为人的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没有筷子和勺,你还能把饭吃到嘴么?没有打火机你还能点上烟卷么?没有海飞丝你还会洗头么?没有保温水杯的野营你还会喝水么?没有导航仪的回老家你还认识方向么?没有坐便器你还会拉屎么?没有柔软的厕纸你还会把屁屁擦净么?没有床单的床你还睡得安稳么?…………我们无处不生活在服务中,而这种服务,都来自外部的非本己的规定,正是这种预先设定了意图的规定,把人制成了不是他自己的样子。所以,这种服务,我给个公式,即:服务=规定。
二,把第二种“服务”,与老自的文章中的“使”字相联系,你就会发现,为学生服务,是教育者打着“服务”的幌子去规定学生的口号和手段,目的就一个: “使”学生按着服务者的设计去“舒服”地学习。这种“服务”,带有极其隐秘的诱骗性,会把学生塑造成唯独不是他自己原本样子的他人,这样成批的学生成长起来,千人一面,没有创造性,其行为公式化,没有个体的人的独特性,随大溜人云亦云……为什么?他们是被规定出来的,是“使”出来的,是预先外在地“服务”出来的,然而,作为学生,他们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他们不可能对一个外在于“我”的另外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的“我”进行比对观审,然而,虽然人不能观审另一个这样的自己,但是,这毫无妨碍人去观审作为人的集合存在的整个社会所反映出来的,作为人的集体性的通病。
所以,一个“服务”与五个“使”对照分析,就已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思想之病。
最后,要提示的是,文章不是一涉及到以好词句支撑下的人本、奉献、方法、意图、思路等,就等于诸方面的性质就是好的,似乎为此,它们的意义就是积极向上的,眼界就是高远的,思想就是先进的,两码事。
不在“使”之内的,就是罪恶的,不接受服务者“服务”的,就是不正常的,在“使”+“服务”的思路里,所有与之无关的,都是服务潜意识里的杂草,————多么直接的目的,多么功利的目的直达论,服务者打算把人的生长路程中所有的干扰都屏蔽,然而,不是知道一种知识就能规避一个错误,能规避错误的只能是技术性的,成长性的错误不可能规避,5+6=(?),永远是超越了个位得数计算的无法规避的计算难点,它来自人类思维的属性特征,无法规避。海德格尔说☞“此一让”,你规避失误的发生,发明妙法克服它的难度,终有一日,它作为不被克服的路障,还会顽固地摆在你眼前。
五个“使”,就是既定选项。而为你背负命运的人,从不会给你提供选项。
一个被世俗认识无比肯定了的思想,一定不会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