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十九)完结

第19章  彻悟心: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独自的精神。“人之貌有与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相貌是相对的,外形不能妨碍我们精神生命独立的人格,每个人要有自己生命的价值,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自然就是生命的方式。有时候,过于倚重外物与环境会让你充满烦恼,得不到快乐的往往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有一天,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吗?”他说:“是的,恳请赐教。”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没有。”“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他蓦然醒悟。

我们又何尝不是像这个人一样四处寻找解脱的途径?殊不知,并没有谁捆住你的手脚,真正难以摆脱的是困于心中的那个瓶颈。打破心中的瓶颈,清除掉心中的垃圾,你就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其实,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索取什么,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简单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人心会越来越复杂。其实生活通常都很简单,只是人们用自己的心让它变得扑朔迷离。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响而痛苦抉择,便会懂得生命简单的快乐。人生中,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抉择,你只需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随性生活便好。王阳明曾提出过一个“俟命”的生死态度,“俟命”就是任命。但在王阳明看来所谓的任命和随性,并不是随便,而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

既然上天赐予了我们形体和生命,也赐予了我们自由生活的权利,不要忘记,自然永远比人更包容,不能包容人的,是人自己。

️从心所欲不逾矩

真正的智者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不会为了看似光鲜的声誉而明争暗斗。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人,7次擢升,他6次要求辞官,虽然不被皇帝批准,但是他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曾有人说:“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人生就像用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在这短暂的光阴中何苦为争名夺利而浪费时间?人类在宇宙中生存的空间就像蜗牛角一样狭小,在这般有限的空间里又能争得多大的世界呢?

王阳明有一个关于敬畏与洒脱的理论,即现实世界总是不圆满的,这个时候需要理想来填充;而理想并非空挂着,必须要落实到现实中去。在理想与现实中,人们开始追求和实践。为了不被这个过程当中名利所扰,则需要达到敬畏和洒脱的境界,内在的敬畏,外在的洒脱,也就是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注脚。身在名利场,却不为名利所累。

虚名是人心灵上的大包袱,让人没有一刻轻松,让人失去自我,让人失掉别人的尊重与承认。所以,除去虚名便能除去不必要的负担,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心学作为心性儒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看似与佛学的心法修教十分相似,但佛学只求出世,而心学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正是儒学所说的“内圣外王”。综观王阳明的一生,平国安邦、著书立说、弛骋骑射,全无中国文人的懦弱单薄。他动静兼入极致,顿悟深远,知行合一,于平凡中体现伟大,以入世中明见其出世的心境。

王阳明的“有”,是“大无大有”,先无我才能真有我,因此他对万事既不排斥也不沉溺。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悟道人的生命情调。就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即佛家所说“随缘而遇”,以及儒家所说“随遇而安”。随缘而遇的同时还要坚持个性,不受任何限制。身做入世事,心在尘缘外。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怎样才算是出世之心呢?

做人做事莫让心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心如大海,便可达到出世的境界。

一个人成不成功除了个人的条件外,还和个人的心态有关。就像王阳明一样,他可以“每日宴坐草庵中”,也可以“我亦爱山仍恋官”。出世和入世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人人都想追求幸福并成就一番事业,在人生的路途上肯定要遭遇很多的挫折和苦难,这个时候就必须要静其心,淡泊名利,学会选择与放弃,学会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古语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交相使用;对待善良的人,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厚和严厉并用。

当我们处于一个污浊的环境中时,如果能保持“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操守,便不需急于撇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也是方圆之道。

所谓方圆,古人早有诸多论述。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是天圆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这种观念作用于人际,便能促成一种更加和谐的平衡。当然,前提是在浊世里不管外有多“圆”,都要守住内心的“方”,守住自己道德的底线。

其实,我们之所以不赞成“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清高,是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彻底脱离这个世界,即便是浮萍,也需要一汪任其漂泊的流水,更何况没有几个人从心底里愿意做那无所束缚却也无所依靠的浮萍。

为人处世,我们确实需要一颗方正的心。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但若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

“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自有其清高自傲,但很多时候常常只能换来屈原式的含恨离世或是文人式的抑郁不得志。与之相较,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或许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这也是王阳明的处世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自命不凡却又处处碰壁,遇挫折缺少变通,很容易竭斯底里、自暴自弃,把自己推向极端。所以,方圆结合才是处世之道,只要保持了内心的高贵与正直,外在的束缚有时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责任,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需要承担责任,没有责任的人生是空虚的,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是脆弱的,人生是一连串的责任累积。人的一生,要对自己负责,要对父母负责,要对子女负责,要对工作负责,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敢于承担责任,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仰,获得人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王阳明一家由余姚搬到绍兴时,王阳明隐居在洞中,他按照道家的方法进行修炼和静养,并想彻底远离红尘。但是后来想到家中的祖母和父亲,以及自己尚且没有孩子,考虑到这些责任,他便没有做那样的决定。在洞中悟道的时候,他还顿悟出子女思念父母是小孩时候就有的,如果子女连父母都不想了,势必会灭绝种族和人性的。

责任就是一种使命,每个人都有责任感,每个人都会不辱使命而努力。责任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给人责任,也就是给了信任和真诚;有责任,也就成就了尊严和使命。

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命王阳明前往广西处理军事叛乱时,他的身体状况其实已经不允许再奔波于外,他上书无果之后,毅然担起身上的责任,即刻启程去赴任,一年后王阳明便因病去世。在王阳明看来,人生是一连串责任的累积。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存活的意义,而只有他自己用生命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答案就是“责任”。

责任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是责任使落叶归根,是责任使乌鸦反哺,是责任促使运动场上的英雄为了祖国而拼尽全力……就算拥有再大的能力,如果没有责任也成不了大事。所以无论是罪恶还是污秽,一旦遭遇责任这样的主题,就会如阴暗角落里的螨类,在阳光中无处可逃。

️生命不在拥有,而在有用

王阳明一生都在探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人皆可成圣人”等,他热心布道,痴迷教学研讨。他认为,不讲学,圣学不明,因而他也成为当时天下最“多言”的人。他通过讲学、研讨、撰写诗文、通信等方式,广泛传播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精英。

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意义,如何扩大自己的价值,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王阳明的布道是方法之一。可是对于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每天都为了生计而奔忙,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物欲迷住了眼睛。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必须把自己的心域拉到无限远,不能局限于眼前所得,要思考生的意义。生命不在拥有,而在有用。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而是应怎样去生活。时间的意义不是让人们去衡量日夜的循环,也不是让人们记录自己的皱纹和衰老。它不是空洞的滴答声,不是昏昏噩噩的吃饭和睡觉,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了度日的信念,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对于人类来说,生命本身实质是没有内涵的,它需要人在时间里进行实践,然后才能确立自己的内涵,从而赋予其意义。

王阳明虽有超越生死的观点,但是对于生命他一直都很珍惜。在他看来,评判生死要从生死价值的角度出发,死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要活得有意义。

“这是在数着日子过喽”“现如今只有吃喝等死了”……说这种话的人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有意义的事做呢?殊不知,真正对有意义的事投入热情的人,是不会在意时间的流逝的。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但愿每一次回忆时,我们的内心都不会感到愧疚。

️坦然面对,活在当下

每个人心中都有渴望和梦想,有些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得到成功的回报。然而,他们却无憾无悔于生命。因为他们从未慵懒过,他们一直在执着追求心中的梦想。往前走,不要怕;回头看,不后悔。人生所追求的不过是无憾无惧而已。

年轻的时候不要怕,长大了之后不要悔!

在生活中,我们路过也错过,像一条条画在人生轨道上的平行线,交叉,并行,走一段或者走一生。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需要努力的,初生牛犊,凭借的只是最初的勇敢。假如这个时候缩手缩脚,就很难有所成就。等到我们阅尽人生,才能体会到人生中的遗憾与失落,许多不完美的心事和往事都会浮现在心头。这个时候,最需要拥有的是一颗无怨无悔的心。我们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走过的都是路,唱过的都是歌,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一种结果。

儒家对于生命的态度即是所谓的“乐天知命”,人顺从“命”的同时还要实现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这才算尽了人事,面对死亡时也就心安理得。王阳明对于生死的态度也是沿袭了儒家的这种思想,他说死无所怕,如若真有所不甘,也是生时未完成人生的使命,死才会有所遗憾。既然生时没有尽人事,那么死时再来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此时便要学会坦然地面对。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要了无遗憾的度过今生,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所做事永远都是正确的,从而实现自己的预期。但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能积极的反省,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让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健、更从容。因为反思,所以深刻;因为憧憬,所以希望。在过去和未来的交织中,才有把握当下、不怕不惧、不喜不悔的人生。

不要怕,是说不要害怕明天的风雨;不要悔,是说不要后悔错过的霓虹。只要我们好好把握现在,珍惜此刻所拥有的,勇敢地活在当下,就一定可以收获美好的人生。

️人生犹如不系舟

《易经》是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社会之道大一统的学问。在贬谪于龙场时,王阳明挣扎在死亡线上,他除了钻研儒家学说来找寻出路外,还研究《易经》。

起初在读《易经》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收获,一切都无所指也不知所指。但是渐渐地,他顿悟到一种像大水冲决堤坝奔腾无阻挡的感觉,这个时候的他心境平淡,满怀喜悦,又充满希望和生机。这样一种感悟也告诉他不可过于执着,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挫折乃至失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真正幸福的人生,难以圆满。有苦有乐的人生其实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王阳明年少时他的母亲郑氏就去世了。当时他还在京城,听到噩耗的时候他几乎痛不欲生。母亲的离世以及父亲的新家,对王阳明来说都是一种嘲弄,他反思这些外在的物质与他的关系,他开始探寻生死的意义。

他感觉到生死就像隔着一张纸,但是生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他还不能明了。在经历了种种生命历程之后,他明白了支撑人生体系的就是生命的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告诉他要注重养生之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顺着生命的自然之势来的;年龄大了,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顺着自然之势去的。

向死而生,死如再生。死亡是我们所不能掌控的,也是无法避免的。人终归都要走向死亡,人死如灯灭,该熄灭的时候自然会熄灭。但灯灭了,并非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的光还在我们心中闪烁,灯的意义正在于燃烧的过程。

人生犹如不系舟,个人的心愿意志也系不住,它有着自我的轨迹,我们只能将其圆满,却不能彻底改变。若想在这茫茫旅途中获得真实的幸福,唯有认清并接受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缺陷。

既然我们无法决定我们的生死,那不如就随缘,坦然接受,好好把握住当下。

️繁华过后总是空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诗句: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人生是一个从绚烂归于平淡的过程。生,便如夏花,极尽绽放,不停地追求。因为来日方长,便钟爱艳丽与繁华,喜欢一切新鲜刺激的事物,肆意挥洒生命的画笔,将人生填得满满的;死,便如秋叶,退掉了浓郁的色彩,安安静静,寂然飘落。因为时日不多,所以明白一切都不过是空,生命的脆弱时刻伴随,思想于是远离了喧嚣,尽归于平淡。

繁华过后总是空,生命的奥秘在哪里呢?在于向死而生,获得恬淡平和、视死如归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让人卸下生命和心灵的重负,一直生活在别样的期待和无所畏惧的轻松愉快中。

生死随缘,因为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向死而生,死如再生,面对生死,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好好把握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来双手空空,却要让其双拳紧握;等到死去时,却要让其双手摊开,偏不让其带走财富和名声……不明白这个道理,人就很难对许多东西看淡,很容易为外物所累。

人生短暂,我们来不及感慨,仿佛马上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在于简约的内心,如果自己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实实的生活,反而陷入物质欲望中,便很难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世间繁华就像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舍不得脱下来,只能疯狂地转动舞步,即使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当生命的舞会到达终点,脱下红舞鞋时赫然发现,一路的风光和掌声结束后,留下的只有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繁华过后总是空。最美的生活从来不是最繁华的生活。很多人都在追求所谓的舒适,最后才发现,真正的舒适在于内心。人生若烟火,绚烂过后便归于平淡,一颗通透的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在恬淡与豁达中才能感到生命的美。

(完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