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Day28·总结的价值和意义(2)】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3月1日。
一、原文:
P78
……1966年,第一类工作共计1906小时,原计划为1900小时。与1965年相比,增加27小时。平均每日5.22小时,即5小时13分。
了不起!每天有5小时13分钟搞纯学术工作,天天如此。整整一年没有休假,没有节假日!5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也就是说,5个小时内没有什么歇一会儿抽支烟的工夫,没有聊天谈话,没有溜达散步。仔细想想,这可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一连几年的数字结算如下:
1937年 1840小时
1938年 1402小时
1939年 1362小时
1940年 1560小时
1941年 1342小时
1942年 1346小时
1943年 1612小时等
这是基本科研工作的时间,其他一切辅助工作都没有计入。这是创造和思考的时间……
任何一项最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
二、我的阅读日志:
柳翁的第一类时间,在我理解属于高价值工作,用原文话说就是创造和思考的时间,是完全和目标相关的,他每天的投入时间高达5个多小时,目前我统计的自己每天用于学习提升的时间也可以达到5-6个小时,但这些完全和柳翁定义的第一类工作相吻合吗?有些不确定,对我而言第一类工作时间,就是学习提升的时间吗?目前我的学习提升包括技术提升、精时力、拆书、阅读,显然自己所认为的第一类时间,其实和柳翁的还是有差距的,我是把所有的学习都认为是第一类工作,精钻一个方向。柳翁把阅读也会分学术方面的以及消遣类的,而我目前看的是精时力相关的书籍,可以勉强算是第一类时间,另外又有困惑了,参加拆书线下活动,以及运营团队开会,我都放到了拆书类别中,这其中属于共创的过程,可以放到第一类时间吗?哎呀!感觉自己又梳理不清了!
那言归正传,本阶段是总结的价值和意义,从片段中可以总结出:
(1)总结可以有大局观,可以客观的认识自己在最重要的工作上一年所花费的时长。
(2)可以与前一年,甚至前几年进行比较,虽然文中还没提,按照常规思路,比较之后就要找原因了,为什么多了/少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鉴或者改进的等等。
另外,文中最后一句提到:“任何一项最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关键词“主动”,突然想到一句很励志的对话:(问)为什么大多数人能接受生活中各种苦,却不愿去面对学习的苦?(答)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他就来了。。。有没有被说到心坎里的感觉?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计算我一年的有效纯工作时间:
计算有效纯工作时间,从现在开始,正好今天是3月1日,先是每天、每周、每月,积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