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黄麟《郡中客舍》
这次继续读一首盛唐人的五律,如下:
郡中客舍黄麟
虫响乱啾啾,更人正数筹。
魂归洞庭夜,霜卧洛阳秋。
微月有时隐,长河到晓流。
起来还嘱雁,乡信在吴洲。
《全唐诗》诗人小传载,黄麟,金部员外郎。诗一首。金部为户部四司之一,掌管审核全国库藏钱帛出纳帐籍、钱币铸造和有关度量衡的政令。员外郎为金部次官,从六品上。
1、解题
本诗题为《郡中客舍》,郡中根据诗文来看当指洛阳所在的河南郡,客舍一词有两意,一个是旅店,一个是客居之所。本处笔者认为当作客居之所来讲,不过不论客舍如何解,都可以从诗题中,确定此诗为一首羁旅思乡题材的诗歌。
2、格律
本诗为一首五律,我们先标出其平仄,如下:
虫响乱啾啾,更人正数筹。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魂归洞庭夜,霜卧洛阳秋。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微月有时隐,长河到晓流。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起来还嘱雁,乡信在吴洲。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本首采用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它的标准格式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通过对比标准格式,我们可以看到本诗有三类格律变化,第一类,只变第一字的平仄,避免首三字,三连平或三连仄,采用这样变化的有第1、4、7、8四个分句,1、4、8句为变第一字仄为平,7句为变第一字平为仄。第二类,变第一字平仄同时变第三字来平衡,第5分句就是变第一字为平,同时变第三字为仄。第三类,第3分句采用了之前我们讲过的三拗四救的句内拗救。本诗有一个缺陷是首字平声过多,八句七个平声,平声太多了。当然这个不属于绝对不能有失的问题,所以大家根据情况酌情在诗句中调整即可。
下面说说用韵,本诗首句入韵,所以有五个韵字“啾”、“筹”、“秋”、“流”、“洲”,它们都属于同一韵部下平十一尤,其中“筹”和“流”为阳平,其他三字为阴平,可以看到它们的分布顺序刚好是两个阳平夹在三个阴平之间,大约是作者有意为之。同时“啾”和“流”都不是名词,作者也进行了较好的调配。同时我们再看一下白脚,“夜”、“隐”、“雁”,分别为去声、上声、去声。也避免了声调全部相同的问题。
3、起承转合
起句“虫响乱啾啾,更人正数筹。”这首五律起句比较特殊,并没有按一般的套路起句交代地点。在交代时间上也相对模糊,大概能猜测是夜晚,是秋天。而这些答案都要到承句中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这个起句一反常态从细微处入手,写虫鸣写打更,让人先沉浸到了声音构建的诗意中。注意这种在起句先不交代时间地点的写法无可厚非,一般作者会在承句找补回来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承句也不交代,那么这个诗就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大家在自己创作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承句“魂归洞庭夜,霜卧洛阳秋。”作者利用这一句来补充说明起句并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所以在扩展和扩张上是足够的。这一句里作者明确交代了小的时间夜晚,大的时间秋天。以及客舍所在洛阳和故乡所在洞庭。而第三分句写夜一句接第二分句写更人一句,第四分句写秋一句接第一分句写虫鸣一句,也是唐诗常用章法之一,属于三接二,四接一的交叉接法。
转句“微月有时隐,长河到晓流。”此句看似依旧写景,写夜晚的月亮和银河,并且未使用任何有感情倾向的词,所以看作写景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本人认为他既然处在了转句的位置,而前两句也没有明确的情绪流露,那么这一句写情当是确定的,那么作者是如何不动声色的表达情绪的呢?当从月亮与银河说起,大家都知道月有圆缺,圆代表团圆,这里微月为新月即月缺,且晦明不显,代表团圆之不可得。银河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也是分隔而不得见的故事,所以两句都含蓄表达了思念而阻隔不得见的意思。这里转句入情也是非常好的,同时转句与承句中的夜有机的进行了连接,使整首诗的气息并没有断裂。
合句“起来还嘱雁,乡信在吴洲。”合句的作用为总结扣回起句,那么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完成的,首先作者先扣回起句,因为两种声音的出现,吵醒了作者,所以作者起来了,起来的作者看到了月亮看到了银河,然后作者又顺势总结了全诗,嘱咐一下大雁吧,把乡信替我送回吴洲去,千万别弄错了。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又不失豁达乐观。
4、对偶、比兴
这首五律承转两句为偶句,先看承句“魂归洞庭夜,霜卧洛阳秋。”“魂”对“霜”名词对名词,“归”对“卧”动词对动词,“洞庭”对“洛阳”地名对地名,“夜”对“秋”名词对名词。对仗极为工整。这一句也写明了人虽然在苦寒的洛阳,心魂早已回到家乡去了。一整句表达了一个连贯的意思。再看转句“微月有时隐,长河到晓流。”“微月”对“长河”都是天象,“有时”对“到晓”都是表时间的虚词,“隐”对“流”动词对动词。这一句也是一样的工整。同时大家也可以看到作者为了使两句看起来句式不一致,专门将名词位置和动词位置进行了调整。这一句写新月晦暗时有时无,而银河却一直发光到破晓时分,也是非常符合本诗意境的。
本诗是明显的兴起比收的五律,以虫鸣及打更声起兴,带出客舍羁旅,带出思乡之情。在入情时,作者用月亮的圆缺,银河的阻隔比喻思乡而无法归的情思,又用大雁南归来比喻思归之情,并用带回书信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牵挂。
5、物象、意境
起句物象为“虫响”、“更人”,这两个物象都指向了时间,一个指向夜,一个指向秋。黄仲则有词《南乡子》上阕云“深怕数秋更,况复秋声彻夜惊。第一雁声听不得,才听,又是秋虫第一声。”,该词虽后出,但可做此处注脚。承句物象为“洞庭夜”、“洛阳秋”,分别指出故乡所在及羁旅所在。而秋与夜的双重碰撞,更让这悲凉变的悠长。大家都知道古代有伤春悲秋的传统,大部分作品写秋都有一股悲郁之气,而夜又是一天中最孤寂的时段,容易产生各种情思,两相结合在作者这里产生的化学反应就是思乡。转句物象为“微月”、“长河”,“微月”指新月,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落,这时在地球上会有看不见月球的情况。所以其实从这里大家甚至可以猜测这是秋天的某月初,同时新月与满月是相对的物象,那么要表达的幽微情思,大家应该也能体会到了吧。“长河”指银河,而一年中夏秋之交看到的银河最明亮壮观。所以大家也可以发现,作者写到的天象都是符合之前交代的时间逻辑的。这一点我们自己写诗时也请特别注意,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不要为了所谓的美感去造假,去写根本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关于银河,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这里“天河”的物象还附带着两地相隔而不得见的意味。合句物象为“乡信”、“吴洲”,“乡信”指家乡的消息,这里前分句的雁和后分句的乡信可以说都来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武》里的上林传书事,思归之情确定无疑。“吴洲”一词和“洞庭”位置其实不太统一,“洞庭”在楚地,而非吴地,所以这里只能理解为作者泛指江南之地。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由物象与动词构成的意境,起句一个“乱”字将虫鸣之多,虫鸣之噪全部体现出来,同时“乱”字又何尝不是作者的心情呢?更辅以“啾啾”二字,一曲虫鸣大合唱的表演就留到了如今。“数筹”乃是打更术语,指通过数筹计时。“正”字表明当下的动作。一副长夜未央的景致就展现在了大家面前。承句两个动词比较普通,“归”字写出了归而未得归的怅然,所以首字用“魂”字,进一步说明身不由己的无奈。“卧”字表明已睡被吵醒,首字插入“霜”,凄冷、孤寂也就显而易见了。转句两个动词是全诗中比较出彩的用字,“隐”与“流”之前我们分析过,写出了当时天象的真实状况,新月不显,银河明亮,并逆用“月明星稀”意。同时“隐”又暗含团圆无望之意,“流”又暗含阻隔遥远之意。一字而有多层含义是诗的特色之一,也是诗的魅力所在。合句的“起”和“嘱”,尤其是“嘱”用的很人性化,“起”代表作者失眠及无聊,充分表达了苦闷,同时作者也是积极的,把这些愁苦化为“嘱”,彷佛大雁成了自己的朋友和同乡,在作者的千叮咛万嘱咐下,去传递音信了。
6、其他
1)因诗存人的典范,否则估计没有人会记得唐朝还有一个叫黄麟的六品小官。
2)金部司不是唐朝特有的官署,魏晋南北朝时它就存在了,原来隶属尚书省,唐朝时才隶属户部。
3)可以看到唐朝时在东都洛阳工作的中央政府官员也不少,比如作者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