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包法利夫人》,印象最深的是爱玛回忆自己少女时代农场生活的片段。宠爱她的父亲在闺房窗户下安置了一个蜂箱,“蜜蜂在阳光中嗡嗡飞舞,有时猛不丁撞到玻璃窗上,像颗金色的弹子似地弹回去。”
屋外飞舞着采蜜的蜂儿,也是我的童年回忆之一。读到这段时很能体会到爱玛的心境:看着蜜蜂飞舞在晴朗的天空下,是一种平静快乐得有点慵懒的感觉。
养蜂这件事总会让人觉得是一项甜蜜的事业,小蜜蜂们在辛勤地工作着,孜孜不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简直就是劳动者道德的楷模。只是我们的道德水平好像要低落一点,扮演的是不劳而获的资本家角色,觊觎着它们的蜂蜜——这些觊觎的时光占据着我童年大部分的日子,看向蜂箱的眼神中总会带上一点温柔和向往。
这点温柔和向往,最后都化成了失落的泪。某一天蜂群突然集体出箱,在屋前的空地上聚集群舞,漫天飞翅让人无法穿行。过了一阵,群蜂又忽然飞走,遗弃的蜂箱里只有几片空空的蜂巢,蜂蜜却不见踪影。
蜜蜂们去了哪儿?说好的蜜糖怎么消失了?这些疑问与阳光下飞舞的蜂群一起留在了童年回忆里,直到看了一本有趣的关于养蜂的书,才知道它们当年弃我而去的秘密。
这本《养蜂的秘密》是一位漫画家写的养蜂手册,虽然不是职业养蜂人,但作为头号发烧友,多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向养蜂大师们请教诀窍高招,自己也躬身实践,最终化二十年经验于一书。或者可以说是“画”二十年经验,因为在这本书中,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漫画来演绎养蜂的细节和流程,再以漫画主角与蜂群们的有趣互动来讲述重点知识。
因此,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农业知识技能手册,而是一本妙趣横生的养蜂科普和实用小妙招集锦。即使我们身处大都市,周围都是高楼与路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却好像也身处在自然之中,看着群蜂飞舞于花丛中,自己正身穿养蜂服,和它们一起从事着关于「甜蜜」的事业。
那么这本书是如何「诱骗」我们去相信养蜂这件事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工作呢?
我们一起来翻一翻它吧。
冷幽默的讲述
如果规规矩矩地描述,这本书会变成毫无生趣的技术手册,上面干巴巴地写着123和tips。作者可不愿意这样,作为作家和漫画家,他的叙述方式是引入「讲述者」的角色,以一位经验丰富的养蜂人作为引导,和我们讲述蜜蜂的故事与秘密。为了调和叙述方式,还常常插入一些冷幽默的角色作为平衡。
例如在介绍可爱的雄蜂们的身体构造时,一只小蜂很不满:
面对「雄蜂无所事事好吃懒做」的指责,讲述者也没有一板一眼地分析雄蜂的重要性,而是把话语权交还给它们自己:
听完雄蜂的介绍,你是不是会对它们委屈的倾述心生爱惜之情呢?
书中相似的情节很多,这样的设定,让我们看到了科普读物的新思路:作者并不应该机械地将知识扔给读者,而是需要调动一切有趣的方式来讲述它们。这才是科普作品魅力之所在。
全方位的干货知识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因为都是漫画而失去了严肃性和科普价值,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作者很认真地在和我们聊养蜂这件事,从蜜蜂的构造到蜂蜜的销售,所有环节无一不包。而且详细和严谨程度,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
例如在养蜂之前,需要有一个结实牢靠的蜂箱。那么怎么制作蜂箱呢?
看这张图,你能想象出,原来蜂箱有这么多种类吗?从原始的空心树干(这也是野生蜂群们居住的地方),到秸秆和草编织的如同工艺品的蜂箱,再到专业养蜂人的页式蜂箱,作者认真分析了它们的优点与不足,以及适合使用的场景。
看着这些大大小小的蜂箱,好像在参观一座蜜蜂博物馆。箱子外形的不同,不只是代表着养蜂人的选择,也可以看出养蜂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在数千年前先民们小心翼翼地将野生蜂群引入自制的简易蜂箱,也可以想象现代养蜂人开着货车拉着蜂箱追赶花期,由南到北的漫长旅途。
有了蜂箱,蜜蜂们就有了自己的家园。但蜂箱可以遮挡风雨,却不一定能够抵挡敌人。小蜜蜂们还要遇到哪些邪恶的挑战呢?
书中列举了蜜蜂的种种天敌,包括蚂蚁、老鼠、蜡螟,当然还有它的近亲们:大胡蜂和马蜂。这两种肉食性昆虫,会捕食飞过的蜜蜂,甚至会大规模攻击蜜蜂群,造成可怕的屠杀现场。
我对蜜蜂的这两种同宗敌人很熟悉,记得小时候家里的蜂箱附近有时候就会来几只不速之客。它们个头比蜜蜂大得多,身上环绕着耀眼的黄色,大概就是某种大黄蜂吧。因为头上的黄斑形似骷髅,所以本地人称之为「骷髅蜂」,据说它们就生活在逝者腐朽的头骨中——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只是更增添了邪恶的气息。这种大黄蜂还很奸诈,在遇到采花的小蜜蜂时并不着急攻击,而是一路尾随找到蜂箱所在,然后爬进入吃掉幼蜂和蜂蜜。
遇到这样的敌人,小蜜蜂们会群起而攻之,但往往不能敌。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很有效的诱杀侵略者的方法,但是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只能身先士卒地挥起扫帚帮助蜂群护卫家园,很有种同仇敌忾的感觉。战果很不错,多只大黄蜂就曾陨落在飞舞的扫帚之下——这把扫帚当定名为「威震天」。
为何我为之奋战的蜂群最后选择离开,蜂群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中也给出了答案。
蜜蜂的冷知识
想象中的蜜蜂的生活好像很单调,印象中就只是嗡嗡地采蜜而已。实际上我们对蜜蜂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它们身上其实隐藏着很多冷知识,这本书中就将这些知识一网打尽。
例如,你知道工蜂是如何度过一生的吗?
书中从工蜂尚是一颗受精卵开始,观察着它的变化:好像每天都有不同。蜂卵慢慢发育成幼虫,开始食用蜂王浆,三天之后食谱则改成了蜂蜜和花粉,再发育成蜂蛹,最终在第16-20天羽化成蜂。
工蜂发育完成后,很快就投入到了工作之中,而此时最精彩的问题出现了:它要从事什么工作呢?
既没有咨询就业情况,也没有马上投入到采蜜工作中,而是像医学生实习一样,要在所有的岗位上都走一趟。
第1、2天,是要负责清理蜂房;第3-10天,它们负责喂养幼蜂;之后的十天里,则负责蜂巢建造工作,同时也承担着蜂巢守卫、仓库保管员等职能;从第21天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它则一直是采蜜蜂。
是不是很让人惊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蜂群简直一个乌托邦社会,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因为每一只工蜂都要依次履行所有工作的职责,直至忙碌而充实的一生结束。
真是让人惊叹的小生灵啊!
这样的社会,也会产生分裂,养蜂人称之为「分蜂」。当蜂群过大、超过蜂箱容纳能力时,蜜蜂们就会在晴朗的下午集体飞舞在空地中,然后分成两个群体。
书中说到,分蜂并非是蜂王或者工蜂的独立决策,而是经过集体商定后作出的决定。印象中我见到的分蜂场景里,蜂群要在空中飞舞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只是在无意义地飞行吗?还是在互相交流讨论呢?从书中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商议的结果往往是老蜂王带着一小群蜜蜂离开,新蜂王占据旧巢继承王位。选择一同离开的臣民们会紧紧裹住老蜂王,先停留在附近的树杈上,派侦察蜂寻找适合的落脚之处,再逐渐飞往新家。
因为要背井离乡,所以离开的蜜蜂口中都会含着一团蜂蜜,作为路上的食粮。或许这就是小时候那次分蜂后,蜂巢空空如也的原因?可是为何新蜂王和她的子民们也未曾回到蜂巢,而是选择遗弃旧土呢?
或许蜜蜂们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部分秘密,不为我们所知吧!
这本书无法用「读完」来标记它的状态,因为时常还想拿起来再翻一翻,看一看这群小动物们是如何过生活,看一看养蜂人的酸甜苦辣。甚至还会望着窗外的霓虹灯畅享,等到将来某一天,自己也要回到乡野之中,在小屋附近养一箱蜜蜂,看着它们飞舞、采蜜。不知道童年时未曾吃到的蜜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不能享用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