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而言,《地球2》是一部全人类为了延续文明而演绎的可歌可泣的史诗,这也是最触动我的主题之一。一部好的电影,应该调动起观众最充沛最真挚的情感,而要达到这种效果的做法就是将主人公置于矛盾复杂的处境,并完整呈现其在压力和冲突下的思想斗争和艰难抉择。《地球2》成功地诠释了上述观点。如周喆直短小精悍的“股骨演讲”,以一万五千年前一块断裂又愈合的人类股骨为喻,呼吁全人类化“彼此毁灭”为团结互助,表达的是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对大难当前的人类的希冀;又如刘培强“忠孝难两全”的自我牺牲,以及马兆“没有人的文明,没有意义”的勇敢献身,体现的是航天员和科学家面对人类存亡的无畏选择。不论是电影中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还是情理交织的深刻语句,都调动起了我对人类文明最深沉的感情——产生,发展,到延续,一万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所产生沉重感和凝重感,把我的情感和思想都抬升到了一个极高极广阔的层面上,在这种层面下产生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压抑向下的——是对身为人类的认同,是对全人类的肯定,更是“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地球2》是这样一部电影,它把我平常心底里最珍重的情感搬到台面上来讲,这无疑是它打动我的原因之一。
《地球2》带给我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也是前所未有的。观看《地球2》,其实就像一个追求自我的过程,其中我最欣赏的人物就是马兆——一位理性严谨的科学家,他自控力极高,立足于现实,做事时“要么做,要么都得死”,把个人的诉求和情感降到最低——这种理性和现实的人格也是我所追求的,我追求理性和美,认为理性和美不是冲突的而是并存的,认为“个体力求将自我存在感降到最低,全神贯注于事实和真相本身,只是在为了满足情感需要时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才是“正当的,正确的”美的历程。这种理性本身就是美的,也是现实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我所追寻的现实主义恰好又是理想主义的,因为我不可能完全不受外界干扰,不带有主观情绪,无法始终保持一种所谓宁静或者佛家所讲“空”的心无旁骛,因此这种追求也无疑是徒劳的或者说空想的。回到现实上来说,关注生活,投入生活,感受生活中热切的细微的情感或许也是我的美感的取向。再说回马兆,他不完全是我的人格的化身,他的观点我也有不很赞同的,下面谈到数字生命时我会提到。
最后讲《地球2》中涉及到的科技技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同时也涉及到电影特效和场面设计。《地球2》中最吸我眼球的两大科技是太空电梯和数字生命。先说太空电梯,它在影片开始短短十分钟就足以让我改变原有“偏见”,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其宏伟工程和运行时的震撼场面令我第一次感受到国产科幻片的强大魅力。再谈数字生命,这是一个我很感兴趣的科技,因为把人类意识植入网络直接颠覆了人类对生命的原有定义。面对这样一个新科技,影片中表明是被完全禁止的,马兆也劝说图恒宇“你的女儿在现实中死了就是死了,电脑中的她不是真正的她”,而图恒宇的态度却很明确:“她没有死,我只是想给她完整的一生。”客观地说,我对他们的观点都不太赞同,我既承认马兆对于死亡现实主义的理解,也同情图恒宇失去女儿的痛心,但我想说,过去我们把死亡看得太简单了,如今数字生命的诞生,刷新了我们对生命,对人类,对意识的认识,也理应在原有理解和新的观念中寻找一个新的支点,来支撑人对人,人对世界的理解,这是一个情与理,人性与法律之间的新的平衡。当然,数字生命还没有成为现实,但其也是大势所趋,我相信对生命原有的“狭隘理解”会逐渐转化为适应新时代人们的大众共识。
总而言之,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在特效,场面,人物和主题的把控上都是天花板级别的,相信国产科幻片还会像《流浪地球2》一样颠覆大众的眼球,更希望国产电影这种优秀应该作为一种习惯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