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上海迎园中学校长祝郁上述标题的文章,“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个话题并不新鲜,我从中看到的却是,作为一个家长,特别是身为母亲的教育智慧,流露在点滴的生活中。
一、第一件事是,在作者女儿五岁时,由于不到上学年龄,不知能不能适应学校生活,作者不像通常家长所做的那样,问问亲戚朋友,或跟同事聊聊,而是把选择权交给女儿,自己请了三天事假,陪着女儿在小学一年级上了三天课,体会了学校生活,结果女儿坚定地说要去上学,因为是她自己的选择,上学后一年级成绩就非常优秀,没有那种不到年龄上学的学生不适应的情况。
这件事让我悟到,比起说教,教育的智慧,有心无形,才是最有效的。
让孩子独自判断,尊重孩子的每个选择。
也提醒了我一点,当孩子什么都听家长时,那就出问题了,他会觉得,我的人生是你帮我规划的,那你就替我走下去吧。现在儿子十一岁,正处在这个关键的阶段。
二、第二次是作者女儿读初中时,作者带她到上海很多高中去转了一圈,女儿最后选择考上海中学,因为这个目标,初中最后一年,她的成绩突飞猛进。
是啊,很多家长也会为了孩子择校四处打听,而有多少能做到带着孩子去看,让孩子自己决定呢?
无非是怕孩子选择错误,走了弯路甚至回头路,但那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毕竟多了一份人生经历和教训。
嗯,下一步我就带儿子去武汉的国际学校转转,让他选择自己心仪的初中。
三、妈妈又一次显示的智慧,用一封信把老师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挽救回来。
初中有一次作者女儿的期末评语,五条都是否定评价,女儿晚上睡前哭着问爸爸和妈妈,我真的这么差吗?作者心里很不好受,一天大部分时间都面对的老师和学校,如果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非常痛苦受伤,于是连夜写了一封信,早上交给孩子,内容是说磨刀就是把刀反反复复,方方面面地磨砺,才能变得锋利,还说晚上跟老师通了电话,老师也就是想用这种方法,激励女儿进一步完善自己,“宝锋需从磨砺出”,这样消解了青春期孩子对外界评价敏感的认知。
四、妈妈的第三次计谋,“引诱”女儿学钢琴。
作者很想让女儿学钢琴,就把女儿带到一个钢琴弹得很好的学生家里,听她弹,女儿被吸引了,回来路上提出要学,作者让她问那个学生,学琴很辛苦,要定期练习,坚持不懈,女儿还是想学,在她的一再恳求下,才买钢琴,因为是她自己提出要学的,所以整个学琴过程,家长从未费过心。
只有自己选择的目标,才能赋予孩子进行自我开发的积极“动机”。
看到这里,我感觉我好像是相反的做法,通常开始不太费心,没想办法引导,后面的过程疲惫不堪,所以家长的智慧,可以说是处处见微知著。
另外几点提示:
一、要进入孩子的语言系统。
现在很多孩子初二就不怎么和母亲多讲话了,“三年一个代沟”,家长要努力进入孩子语言系统,包括了解孩子在看什么电视,网络上的热门语言,要“蹲下身子”跟孩子沟通,永远不要过时。
嗯,活到老,学到老。今天把这篇文章给孩子外婆看了,她也是这么说来着❤️️
二、让孩子有目的的旅行,不能阻止的就积极支持。
在这个世界上走得越远,眼界就越宽,适应力就越强。
所以这个暑假,我把十一岁的儿子送到外地书院,参加为期二十一天的夏令营,相信这对于儿子和我,都将是一个难忘的起点。
三、鼓起勇气,拿起笔,写信。
用文字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更深入,更便于留存,日后每次翻看,感觉都不一样。
这个猛然点醒了我,儿子这么喜欢给爸爸妈妈写信,这是一个多么宝贵的习惯和品质,也意味着我们亲子关系的融洽,可是我很少想到给他回信,就那么匆匆一瞥,放下去忙别的事了。
想到这些,非常惭愧。自以为自己教育思想、理念都不错,对儿子也善解人意,但教育智慧太少,导致目前的事倍功半啊。
教育,一个谈不完的话题,且行且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