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后,赵氏最强,魏氏是比较弱小的,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他不仅使魏氏成为了三晋的首领,更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是魏国成为了战国初年的天下至强之国。他就是魏文侯,战国初年的一代雄主。
魏斯是魏驹的孙子,他在公元前446年成为魏氏掌门人,在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史称“魏文侯”。战国初期,晋国由四卿执政,魏氏与韩氏同属弱势阵营。知氏被灭后,赵氏一枝独秀,可惜的是,赵无恤一死,赵氏家族内部争权逐利,势力由是大衰。魏氏家族则在雄才大略的新掌门魏斯领导下,异军突出,后来居上,魏斯以其出类拔萃的才能领导三晋,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
那么魏斯究竟有何本事呢? 历史学家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有这么一段评价魏文侯魏斯的话:“魏文侯以大夫僭国,礼贤下士,以收人望,邀誉于诸侯,游士依以发迹,实开战国养士之风。”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魏斯求才若渴,四处收拢名士以为己用。譬如说,他拜孔子弟子、大儒子夏为师,与著名儒者田子方、段干木亦师亦友,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处时,总是毕恭毕敬。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无疑使他很快声名远扬,天下英雄才士纷纷从各地赶来,投奔魏斯。除了以上几位名士之外,魏斯麾下有许多著名人物,如吴起、李悝、西门豹、乐羊等人,一时间人才济济。
1.顺势而动,领导三晋。公元前420年,晋国发生一件大事,这件事确立了魏斯在三晋中的领导地位。这一年,晋幽公死了,而且死得很窝囊。这位有史以来第一位反朝于三卿的晋国君主,长年郁郁不乐,只在美酒与女人中打发时间。可是他的权力实在太小了,估计后宫中美女也不多,怎么办呢?索性半夜时偷偷摸摸地溜出城去找女人。可是他真的非常倒霉,在半路上被强盗给杀了。这件事给了魏斯一个表现的良机。他立即带着军队把杀害晋幽公的强盗一网打尽,并立幽公的儿子姬止为新的君主,史称晋烈公。尽管晋国君主如今惶惶如丧家之犬,可是魏斯安定公室仍然赢得了一片喝彩声。在喝彩声中,他的地位悄悄超越了赵氏。
2.大局为重,团结三晋。此时晋国三卿的老掌门赵无恤、魏驹、韩虎都已去世,想当日三卿联手共灭知瑶,相互间自然惺惺相惜。但新一代掌门人却没有那种同舟共济时产生的友谊,韩氏新掌门韩启章见赵氏由于权力斗争而爆发内乱,便打起了坏主意,想借机消灭赵氏。不过韩氏势力在三卿中最为薄弱,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是做不到,于是韩启章便找到魏斯,跟他大谈乘机瓜分赵氏的阴谋。魏斯当场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正色地答道:“魏与赵是兄弟,恕我不能从命。”
赵氏内乱结束后,赵浣重新上台,得知韩氏竟然要在背上插上一刀,他大为 愤怒,也找到魏斯建议说,三卿中韩氏力量最逊,赵愿与魏联手,把韩氏给灭了。然而魏斯也以同样的回答拒绝了:“魏与韩是兄弟,恕我不能从命。”
从地理位置来看,三晋处于四战之地,东有齐国,南有楚国,西有秦国,晋被夹在其中,随时要面临对手的压迫。晋国的生存之路,便是积极扩张,在对手强大之前将其打趴在地。在过去两百年里,晋国就是用这种方法死死压制住秦国与齐国。可是,晋国分裂了,一分为三,三卿倘若不能联合成一体,那是很难在强大的压力下存活下来的。魏斯看得明白,三家联合,对大家都有好处,三家勾心斗角,将大难临头。
魏斯以大局为重,避免了三家之间的内斗。韩启章、赵浣头脑清醒下来后,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实属幼稚,便共同拥魏斯做带头大哥。
3.西击秦,取河西之地。魏斯心中很清楚,魏国最大的威胁不在中原,不在南方,而是西方的秦国。其实秦国几乎被中原诸国给遗忘了。但睿智的魏斯比谁都清楚秦国的潜力,这将是魏的劲敌与心腹之患,他必须要先下手为强。公元前419年,魏筑少梁城,由于黄河天险的存在,晋国向来对黄河西岸的控制力有限,这也阻止其对秦国进行深入的打击。魏斯在黄河西岸修筑少梁城,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在黄河西岸建立一个桥头堡,以便随时发动对秦国的进攻。少梁城如同一根楔子插入黄河西岸,秦灵公要在魏军还立足不稳时,把少梁城一举端掉。但是魏军最后守住了城池。并且公元前409年,魏在少梁城以南约八十公里处筑临晋城,在少梁西南约五十公里处筑元里城。
这样,魏斯在河西布置的三个军事据点遥相呼应,全面夺取河西之地的时机已成熟。河西之地,指的是黄河以西到洛水一带的土地,这也是秦、晋历来争夺的重点地区。公元前408年,魏斯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入侵秦国。在三座城池的策应下,把秦国势力完全驱逐,尽占河西之地,而后又筑洛阴、郃阳两城。吃了败仗的秦国人全面退守洛水,并沿着洛水修筑防御工程。
至此,魏斯对秦国的打击告一段落。
3.灭中山,震慑诸侯。中山国的前身是鲜虞,乃是狄人所建之国,在战国初年国力仍比较强大。公元前408年,魏斯发动对中山的战争,远征军借道赵境,突入中山国,指挥此次远征的大将是乐羊。
魏斯以善用人才而著称,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重用大将乐羊。乐羊本是中山国人,后来不知发生什么事,他逃到了魏国。魏斯很欣赏他的军事才华,加上他对中山国的情况了如指掌,故而魏斯大胆地起用他为远征军总司令。这个任命遭到很多的人反对,用一名中山降将去攻打中山国,这种人靠得住吗?以前他背叛自己的国家,现在会把魏军带入一条不归路吗?更令人担忧的是,乐羊还有一个儿子留在中山国,中山国随时会拿他儿子当人质来威胁他。可是魏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把远征军托付给乐羊。
这场战争很艰苦前后持续三年。到了公元前406年,在魏军的围困之下,中山国已是强弩之末,危在旦夕了。乐羊见状,下令军队加大攻城力度。眼看国家即将不保,中山人也狗急跳墙了,他们手上还有最后一张王牌,便是乐羊的儿子。中山人把人质绑着押上城头,其实乐羊的儿子也算是倒霉,这场战争本来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仅仅因为他是敌方将领的儿子,糊里糊涂就被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
中山国的守将在城头上对乐羊喊说:“你要不退兵,我们便把你儿子给煮了。”可是乐羊无动于衷,回话说:“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置人质于不顾,更加疯狂地攻城。这下子中山守军可气 坏了,他们丧心病狂地把乐羊的儿子用大锅给煮了。煮了还不解气,还盛了一碗人肉羹,差人送去给乐羊。
中山使者拎着死者的人头与人肉羹,送到魏军兵营,可是接下来的一幕让他大惊失色。乐羊竟然若无其事地端起人肉羹就吃了一口。中山国人想用人肉羹打垮乐羊的意志,可是最后却被乐羊强大的意志击败了。面对一个如此冷血的人,中山国终于选择了屈服。
中山国灭亡了,乐羊为魏斯立下汗马功劳。当魏斯听说乐羊吃了自己儿子的人肉羹时,不禁一阵唏嘘,对睹师赞说:“乐羊真是忠心啊,因为我的缘故,他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有点不屑一顾地答道:“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不能吃呢?”
这话对魏斯是当头一棒,他下意识地想起齐桓公的故事。当年齐桓公曾说不知人肉的味道,佞臣易牙便杀了自己的儿子,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认为他非常忠心而倍加宠幸,可没想到最后的下场是死在易牙之手。
想到这里,魏斯内心不由得打了寒战。
乐羊从前线返回后,魏文侯让人抬出两个大箱子,摆在乐羊面前,箱子里面装满了许多竹简。 “你看看吧。”魏斯指着竹简对乐羊说。乐羊随手翻开几卷,不由得冷汗直冒。原来两大箱子中所装的,都是对乐羊的诽谤信,尽是告诫魏斯不可用这位中山国降将。乐羊本来还为战功而沾沾自喜,根本没有想到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多少人袖出暗箭来算计他,他安然无恙,甚至毫无察觉,都是因为魏斯张开铁布衫,将这些暗箭都挡了回去。
大汗淋漓的乐羊拜倒在地,向魏斯磕头说:“消灭中山国,非臣之力,主公之功也。”赏罚分明的魏斯把灵寿(中山国境内城邑)封给乐羊,以表彰他灭中山之功,但是魏斯对乐羊的信任也不如从前了。
魏斯消灭中山国后,声威赫赫,威震天下。
4.西击齐,威震天下。公元前405年,齐国权臣田布杀大夫公孙係,引发了一场政治动荡,公孙会出逃廪丘,献城投降晋国赵氏。
田布立即出动军队,包围廪丘,一场大战已是迫在眉睫。这原本是齐国的内乱,可是既然公孙会献城投降,晋国赵氏当然不会坐视不救。此时赵氏的掌门人是赵籍,他派孔青为总司令,率领一支由死士组成的敢死队前往救援。不过面对近年来屡战屡胜的齐师,赵籍心里不是很有底,他便派人通知魏斯,请带头大哥出马。
魏斯早就密谋攻齐了,这不,机会正好来了,当下痛快答应。在他看来,这次出兵意义非凡,不仅能打击齐国的嚣张气焰,而且也是对兄弟友邦的支援。魏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抛开一己私利,站在三晋的立场来权衡利弊。他坚信只要三晋一心必定能打败齐国。他不仅要出兵相助,还要拉上小弟韩虔(韩氏掌门人)。韩氏以前想打赵氏的主意,双方有点积怨,正好可以通过此役化解历史恩怨,故而韩虔也同意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齐师在三晋兵团的联手阻击下,完全失去昔日的风采。究竟谁才是中原的强者,不是靠赢得很多次小战斗来证明,而是要靠硬碰硬的大战役来决定。廪丘之战,是齐国自春秋以来最惨的败仗,仅被遗弃在沙场上的齐军尸体便有两万具之多(或称三万),被三晋兵团所缴获的战车超过两千辆。 齐国人被打得焦头烂额了,可是魏斯并不想就此停手。尽管齐军损失了两万人与两千辆战车,但对于这个东方大国来说,这种损失还是可以承受得起,只要有喘息的机会,他们很快还会东山再起。对落水狗就得痛打,不然它游上岸后还得咬人。压制齐国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趁热打铁,尽快发动新一轮的攻势。
但是齐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特殊在哪里呢?原来西周成立之初,周王室给了齐国特殊权力,若有其他诸侯国不听王命者,齐国都可以征伐。魏斯继承了春秋时代的“霸主”思维:在政治上要掌握主动权,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虽说到了战国,周天子的地位已经大大降低,可是对付齐这样的大国,扛出“王命”的旗帜,还是可以吓唬人,也可以威慑其他诸侯。于是魏斯略施小计,从周天子那里“申请”来了一张王命。被高高架在空中的周威烈王自然“义正词严”地发布一道王命,“命令”魏、赵、韩讨伐齐国。三家掌门人魏斯、韩虔、赵籍假惺惺地欣然领旨,于是乎三晋兵团又雄赳赳、气昂昂地向东方挺进。 不得不说,三晋兵团的战斗力真不是吹出来的,无论在战术水平还是在将士的素质上,都比齐国高出一截。齐国人的自信心在攻势凌厉的三晋联军压迫下荡然无存,西部的长城形同虚设,被轻而易举地突破。这这一年是公元前404年,继上一年廪丘惨败后,齐国人再吞苦果。
事实证明了魏斯的远见卓识。他挂羊头卖狗肉,高举“王命”的旗帜征伐齐国,凯旋归来后,又到周王室领地内搞了一个盛大的献俘仪式,为周天子挣足了面子。那么魏斯能从傀儡天子那里得到什么呢?
回报是丰盛的。
周威烈王封魏斯为上卿,这只是个开端罢了。
魏斯、韩虔、赵籍所谋求的,乃是获得诸侯的权利。其实晋国早已经一裂为三,赵、韩、魏三足鼎立,势力强大,有国家之实,却无诸侯之名。原来还差一道程序的认定,诸侯之名必须要由天子册封。可是从周朝的礼法来看,赵氏、韩氏、魏氏以臣子的身份却凌驾于君主之上,显然是乱臣贼子,大乱礼法,这种人怎么可以册封为诸侯呢?
周天子试图维持住最后的底线,可是却禁不住三家软硬兼施的巨大压力。 终于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低下高贵的头颅,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魏斯就是魏文侯,韩虔就是韩景侯,赵籍就是赵烈侯。
对魏、赵、韩三氏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从卿大夫一跃而成诸侯。他们终于与晋国划清了界线,不再是晋国的一部分,而是崭新的国家。当然,晋国还存在了一段时间,只是它再也不是那个曾令对手胆战心惊的国家,而是沦为不起眼、只有几处破屋遮风避雨的穷诸侯了。曾经雄震天下的晋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沉了,在低声下气半个世纪后,于公元前349年最终走向灭亡。春秋时代诸侯的权柄落入卿大夫之手,三家分晋意味着旧的诸侯制解体,新的诸侯制兴起。由卿大夫篡夺君位而来的新诸侯,自然有自己的经验为戒,权力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不得与臣下分享。独裁制度由是兴起,战国时代,便是贵族政体向君主独裁政体转变的阶段,到最后演变为皇权制度,并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5.任用李悝,厉行变法。李悝是魏文侯时的重要人物,在史书上,有时又称他为李克,他也是孔门高徒子夏的学生,文武双全。翟璜知道李悝很有本事,当时魏文侯攻下中山后,想派一位能干的人去镇守,翟璜便推荐李悝前往。中山这个地方是不好治理的,原因有二:第一,这里的居民多为狄人,也就是蛮族部落,虽然在文化上基本上华夏化了,但野蛮的性情仍存;第二,中山被魏所灭后,成为一块飞地,与魏国本土并不接壤,在管理上难度很大。但是李悝不负使命,把中山治理得井井有条,故而深得魏文侯的信任。若干年后,李悝升任魏相,大力改革内政,成为战国时代变法的先驱人物之一此,李悝变法的第一个要点,便是废除“世卿世禄”的制度,官吏的提拔不再是靠家族裙带关系,而是靠功劳与能力。这预示着贵族垄断权力的历史被终结,平民有了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只要有本事有胆量,就有无限的机会。事实上,这正是战国明显区别于春秋之处,传统。统的贵族权力进一步被削弱,民间势力崛起。
变法的第二个要点,是实行“尽地力”、“平籴法”的经济政策。“尽地力”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做到尽地力,除了开拓新的耕地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单位粮食产量。李悝认为,单位产量的高低与劳动付出是成正比,勤于治田则收获多,荒于耕种则收获少,因此经济政策的取向要鼓励农民勤于耕作。“平籴法”是用于平抑粮价,在丰收年时政府购入粮食,以避免谷价大跌,在饥年时则开仓放粮,抑制商人哄抬粮价。
变法的第三个要点,是制订一套严密的法律。李悝汇集各国刑典,编成《法经》一书,后来这也成为魏国的法律依
6.重用吴起,拓地千里。要不要用吴起呢?魏斯心存疑虑,因为当时对吴起的传言很多,有的说他杀妻,有的说他不孝,有的说他贪财,有的说他好色。这个家伙的名声实在太差了,魏斯也拿不定主意,便征询李悝的意见。
李悝说道:“吴起这个人有缺点,可是论到军事水平,就算是名将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司马穰苴是春秋后期齐景公时代的齐国名将,著有《司马法》一书。李悝对人物的点评总是客观而全面,魏斯很尊重他的意见,便任命吴起为将,率领军队西击秦国,拔五城。为西河郡守,镇守河西。此后,吴起为魏国的扩张立下赫赫战功,据《吴子》所记:“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公元前396年,执政五十年之久的魏文侯去世,他是战国初期最伟大的君主,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并不起眼的魏国异军突起,不仅领袖三晋,甚至称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