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周青铜器到唐诗宋词,再到山水画和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涌现了无数辉煌灿烂的艺术类型。这些艺术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中国风的歌曲、电影、动漫,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那么,什么是中国风?中国传统艺术有那些特点?如何鉴赏?这些问题,都能在《美的历程》中找到答案。读完这本书,就能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一个详细而直观的了解,也能从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学情趣。
一、原始社会到商周时期,审美的话语权逐渐集中到奴隶主阶层。这一时期的审美以宗教狂热和神秘肃穆为特点,诞生了青铜器。
在原始社会中,先民们给一些特定的颜色和事物赋予特殊的含义,比如崇尚红色、打磨精致的石珠和兽牙,这构成了审美的雏形。
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后,原始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变成了奴隶,一部分人就变成了奴隶主。奴隶主阶层掌控了整个文明的生产资料和话语权。脱胎于这种生产关系的艺术和审美,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中国,这个时期主要在商朝和西周初期。因为统治阶层已经形成,再加上日益频繁的战争,导致宗教气氛笼罩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这自然而然的投射到了当时的艺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商朝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奴隶主阶级用来祭祀的礼器,其中倾注了商周贵族阶层的审美特点。那就是充满神秘和肃穆色彩,李厚泽称之为狰厉的美。
二、春秋后期到汉代,审美话语权继续集中。儒道结合的理性审美观成为社会主流。诞生了诗经、楚辞和汉赋这几种艺术形式。
在儒家所代表的理性美学方面,影响最大的就是《诗经》。《诗经》经过孔子修订以后,去除了其中偏宗教狂热的一面,保留了其中歌颂自然和人间生活的内容。体现出了一种理性的美。
儒家思想在中原诸侯国传播的同时,在南方,道家学派也同时兴起,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无为思想,同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就是这种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跟《诗经》不同,《楚辞》并不排斥宗教和神鬼元素,体现出了一种浪漫和神秘的美。
《诗经》和《楚辞》共同影响了秦汉时期的艺术审美,产生了汉赋这种集理性和浪漫与一身的艺术形式。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了以佛教雕塑和田园诗为代表的艺术形式。
东汉末期三国争霸,皇权的影响力降到了史无前例的最低点,贵族门阀掌握了最高权力,歌颂帝王功业的艺术不再是审美主流,反而体现门阀贵族自身生活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大行其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田园诗和佛教雕塑。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体现了门阀贵族避世、崇尚来世的迷幻色彩,而田园诗,则体现了文人远离政治,关注生活的艺术理想。
这种美学特征,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
四、从唐朝到元朝,门阀贵族阶层逐渐消失,审美权力从贵族手中转移到士大夫手中,诞生了唐诗宋词和山水画。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成为进入政治体系的主流通道,大量出身寒门的读书人走上社会顶层。这意味着审美权力的进一步下放,从门阀贵族手中下落到了普通士大夫手中。于是体现士大夫情怀的艺术大放异彩。
在唐朝时期,因为封建王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所以士大夫普遍呈现出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胸襟气度,从而产生了唐诗这种艺术明珠,反映的是积极奋发的美。
在宋朝,因为军事羸弱,士大夫失去了唐朝那种进取精神,转而关注自身思绪和情感的表达,产生了宋词和山水画这种更加体现个人精神的艺术类型,反映的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的美。
五、从元朝到清朝,审美话语权逐渐从士大夫阶层转移到了普通地主和读书人阶层,诞生了元杂剧和明清小说。
元朝建立以后,传统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急剧降低,被迫转向民间,迎合民间审美,产生了元杂剧。这种传统在明朝和清朝得到了保留。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一大批非士大夫阶层的读书人。
这些普通读书人的审美情趣,反应在艺术作品上,就诞生了明清小说这种更加面向大众化和口语化的市民文学,这种艺术,反映的是人性解放的美。
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并不是一条永远向前的单行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蜿蜒。比如秦汉时期理性的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产生了转折,重新转向了宗教神秘的美。这种转折是社会发展导致的必然后果。我们在品味中国传统艺术的过程中,也只有结合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