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剖析
作者在这个章节运用了SCQA的结构,阐述了焦虑的根源。
S(背景):作者36岁之前过得混混沌沌,36岁之后警醒。用自身案例引出焦虑,并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焦虑的现象,让读者很有代入感。因为这正是自己面临的问题。
C(冲突):为了缓解焦虑,让作者陷入了低水平勤奋。和周围成功的人相比,作者变得更加烦躁和焦虑。
Q(疑问):如何改变?改变还来得及吗?
A(回答):直面焦虑,采取行动。拿出纸和笔,把焦虑写在纸上,分析焦虑的类型和根源,从根源上缓解焦虑。
二、阅读思考
焦虑的根源,在于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但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和能力,即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杀戮。
当欲望与能力匹配时,你的思考力、行动力都会迸发出正向力量,朝着你的目标,奋力前进!
当欲望与能力不匹配时,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会散发出焦虑的气息。焦虑就像鬼魅般,如影随形地跟在你身后。
如何匹配欲望与能力,才是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
就拿我自己来说:
最开始学习写作,就是抱着开辟副业,实现写作变现的目的。这个初衷没有错,错的是没有衡量自身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
欲望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你去写作吧,现在写作变现的途径很多。而且,新媒体写作者不需要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听完这番话,我欣喜不已,热血澎湃,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能力捉襟见肘地告诉我:“为什么写作还要讲结构、要想吸引人点进去的标题、要积累素材、要收集金句?我平时都是想到哪,就写到哪的。照这样写,臣妾做不到啊!”
刚开始写作的我,不焦虑?才怪!
各种自我怀疑接踵而至。
各种自我打击纷至沓来。
写不下去,焦虑。
不知道写什么,焦虑。
半天没看到写作成效,更加焦虑。
就在我急得抓耳挠腮,想要放弃时,一位老师点醒了我,练习写作要以“年”为单位,而不是以“天”为单位。
写作是输入思考后的输出,我面临的问题,可以先从输入上着手。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
增加阅读的输入量,积累写作的素材,模仿优秀写作者的套路等等,都是提升写作能力的过程。
试问,要完成上述的工作,是一日之功可以做成的吗?
耐心,我得拿出十足的耐心让自己成长,让能力提升。就像下一章节要讲的:得耐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