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的设计书》的作者讲过这么故事:
很多年前的一个圣诞节,我收到一份圣诞礼物,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各种树的书。那时我住在父母的家里,所以礼物都打开后,我决定出去走走,认一认邻居家的树。出去之前我读了书的一部分。其中提到的第一种树是约书亚树,只需要两个线索就能认出它。由于约书亚树相当怪异,所以看到书中它的照片时,我对自己说:“哦,北加利福尼亚绝对没有这种树。这种树太怪异了。如果我见过,肯定应该有印象,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
之后我拿着这本书走出去。我的父母住在一个小巷子里,这里共有6家住户。其中4家的前院都赫然立着约书亚树。我住在那里已经有13年了,而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约书亚树。我在这个街区转了转,发现似乎每一家不知新居时苗圃里都有约书亚树卖,至少80%的住家前院都种有约书亚树。而我在此之前居然从来没有注意过!在我知道了这种树之后,我是说在我能够说出它的名字后,它就无处不在了。这正是我要说的:一旦能够说出什么东西的名字,就会很容易注意到它。你就会掌握它,拥有它,使它在你的控制中。
柯林奇瑞(Collin Cherry)把这个称为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我们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鸡尾酒会中,所有的人都在以差不多同样大小的声音三五成群地相互谈话。你正在与某个或者某些人交谈,在你们正在谈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除了与你交谈的人们所说的话以及你自己对那些人说的话之外,其他的声音事实上都被你忽略,等同于并不存在。但是,如果另外一群人的谈话中突然出现了你的名字,甚至可能在他们事实上离你并不是很近的情况下,你都会瞬间捕捉到那个声音,就好像它突然冲进了你的耳朵一样。而奇怪的是,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那些人一直在以同样大小的音量,在与你现在同样的距离之外进行交谈,但是你却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那个声音在此之前的部分全部被过滤掉了。
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关于信息筛选的问题。我们会对我们已知的,或者是认识的事物有更好的筛选能力。当我们能够说出一样东西的名字,我们就能在更多情况下注意它。信息检索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关键词,一旦我们知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哪些关键词,键入Google或者百度就能得到我们需要的具体信息。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关键词!
有人说“语言决定了思想”,也同样是这个道理,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限制了他的思考广度和深度。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融会贯通(关于这个主题后面继续讨论)。
首先已知=有限,未知=无限,想要用有限去表示无限,那是不可能的,当人类接触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我们会搜索已有的知识库去寻找关于它的所有线索,假如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就可以很方便的用已知去解释未知。比如说英国法律是基于Case的,电脑病毒和生物病毒的类比,软件架构和建筑的类比,我们总是趋向于去类比,因为这样能更好的去理解未知东西,当然一些类比是相当成功的,如病毒等。
类比带来的好处有:
- 从对于已知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去探知未知事物的相关方面的特性,可以大胆的假设一些并未被观察到的现象。这个可以称之为规律。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由于人类的联想特性,已知的概念会和当前其他的一些概念有所联系,当新概念用先前的概念去类比的时候,同样可以与那些概念产生联系,从而有可能衍生出新的联系。
但是类比同样也会带来问题:
- 思维将会受旧有概念的限制。
- 新概念毕竟不是旧概念,两者之间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用旧有观念可能将思路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