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是一个非常茫昧的王国时代,我们知之甚少。以至对这段历史,只有简单但又无以复加的几个四字词语:大禹治水,启征有扈,羿逐太康,寒浞灭夏,少康中兴,孔甲淫乱,夏桀亡国。
这可是坐拥十四世、十七君,历经四、五百年的一段历史啊!
读一读《史记·夏本纪》,不难发现,哪怕这几个仅有的故事,太史公也吝于下笔。
他在《夏本纪》中花十分之八九的篇幅讲大禹治水、定贡九州,内容与《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诸篇相同。之后,太史公写启征有扈氏,大战于甘,与《尚书·甘誓》同;又写太康、仲康的荒淫,引用《尚书》中的《五子之歌》和《胤征》。
之后便叙写世系,写到孔甲好鬼神、事淫乱,自此诸侯多叛。到了桀,尤不务德,百姓不能忍,汤趁机伐之,夏亡。
因此,羿逐太康,寒浞灭夏,少康中兴的故事在《夏本纪》中竟然只字未提!
太史公在《夏本纪》中多引《尚书》,那《尚书》中有没有这些故事呢?要说明这个问题,便要先讲清楚《尚书》的派别:《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简单来说,秦始皇焚灭古代典籍之后,最早的《尚书》已经难寻其踪。到了汉初,汉文帝求能治《尚书》者,只剩一个济南的伏生,便派晁错前往访求。伏生做过秦二世的博士,当时已经年过九十,手头也没有文本,只能口头背诵。人们把他背出的东西用汉代通行的文字抄写下来,这便是《今文尚书》。
到了后来,汉景帝的儿子刘余做了鲁王。这个刘余好治宫室,就想扩大他的宫殿。也不知道扩出去多少,反正孔子家的旧宅也被拆迁。就在拆毁的墙壁中,发现了孔家所藏的夏、商、周书以及论语、孝经等,都用先秦蝌蚪古文字写成,已无人能识。
孔氏后人孔安国就用伏生《今文尚书》考论孔壁所得夏、商、周书的文义,为其作传,以隶古文字写于竹简,即为《古文尚书》。旋即失传,到了东晋,梅赜再进《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的篇目多,比如上面所举的《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只见于《古文尚书》。就共有的篇目而言,二者差别不大,只在个别字词上有所出入。另外,《古文尚书》的每篇前都有据传是孔子所作的序,而《今文尚书》无。
到这里,我们回归正题。《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的序中这么说: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盤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傒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太康放纵无度,耽于田猎,被有穷国的首领后羿距之于河,使太康不得返国。这就是羿逐太康的故事。太康的五个弟弟以此怨恨太康,因各作歌一首,是为《五子之歌》。太史公在《夏本纪》中提到太康时,只说:
“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既然《古文尚书》明说是有穷国的后羿放逐了太康,并代夏为王,这又是夏代的第一次失国,那么太史公为何不大书特书,甚至连盗国大贼后羿都不提呢?
《五子之歌》是《古文尚书》的篇目,既然引用,想必太史公应该见过《古文尚书》的文本。难道太史公不曾见过《古文尚书》中所传为孔子所作的序?也不对,因为他在讲中康时如是写道:
“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古文尚书·胤征》序如下:
“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这说明太史公在写《夏本纪》时,曾对《古文尚书》中的序原文引用。因此并不能说太史公没见过《古文尚书·五子之歌》序中羿逐太康的事情。
在此,我们不讨论《古文尚书》是否伪造的问题,尽管崔适在《史记探源》中认为后人根据伪造的《古文尚书》篡改了太史公的《史记·夏本纪》。试问,为何只窜入《胤征》序原文而独不见《五子之歌》序中的后羿?
其实,羿代夏政的故事不光见于《古文尚书》。《左传·襄公四年》,魏绛如是说: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楚辞·天问》中也曾提到羿代夏政后淫佚无度、不修民事:
“帝降夷羿,革孽下民。”
太史公写《史记》引用了不少《左传》的材料,又将屈原编入列传,写屈原作《离骚》。那么,《左传》和《楚辞》中讲到后羿代夏的材料为何也弃而不用呢?
《夏本纪》中不载后羿,一定还有原因。司马迁自言在写作《史记》时曾“网罗天下旧闻,考之行事”,又在《五帝本纪》中说: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太史公写《史记》是下了很多考察求证的工夫的,对于“不雅驯”、不合情理的东西有所摒弃。羿逐太康也是个上古传说,里面会不会有太史公觉得别扭的地方?
不妨再回头看看《夏本纪》。太史公讲到太康时说“昆弟五人”,太康的太是老大的意思;昆,兄也。因此,这是说太康连他的弟弟一共五人,别的古书上也这么讲。唯独《古文尚书·五子之歌》序中说“厥弟五人”,正文中又录歌五首,明摆着太康光弟弟就有五个,连太康一共六人。
可见,太史公对《古文尚书》并不完全相信。与《古文尚书》不同,他认为太康兄弟五人一起在洛水的岸边高歌。那么,羿放逐的就不仅仅是太康,而是兄弟五人。这又与《古文尚书》龃龉。
然而,太史公既言“太康失国”,就承认是有人代太康为夏王的。在此,不妨小小推测一下:太史公是否觉《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的叙事荒诞、不可信据,而《左传》和《楚辞》中又不明说羿的代夏是太康时的事,所以就不言羿逐太康而代夏政呢?
如此推测并非全然没有道理,因为至少在《屈原集校注》中还可见到清代毛奇龄所引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的话:
“帝羿有穷氏,其先世封于锄,羿自锄迁于穷石,逐帝相,徙于商丘,依斟灌、斟鄩氏。”
此书又引徐文靖的话:
“《论语》奡荡舟,魏何晏解云,孔曰,羿有穷之国,篡夏后相之位……”
这两个记载是说羿放逐的不是太康,而是太康之弟中康的儿子相。不管是皇甫谧还是何晏,他们都是太史公之后的人,犹对此事不甚明了,可见太史公当时也必有疑虑。
羿逐太康之后,寒浞灭夏、少康中兴的事情,连《尚书》中都见不到了。仅有的材料为《左传·襄公四年》魏绛的话、《左传·哀公元年》伍员的话、《楚辞·离骚》、《楚辞·天问》以及《史记·楚世家》所引伍子胥的话。伍员,字子胥。《楚世家》想必引用了《左传》,内容也大体相同。
寒浞灭夏、少康中兴的故事比较长,《左传》和《楚世家》中都是大段的独白,在此就不抄录原文。寒浞灭夏、少康中兴的故事大致如下:
后羿代夏政之后,耽于游猎,不修民事。贤臣均弃之不用,而亲宠奸臣寒浞,命他为相。寒浞妖言惑众,又多行贿赂,后羿不能察觉。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趁其不备与家众将他击杀,代为夏王。寒浞之前曾与后羿的妃子通奸,生下浇和豷两个儿子。在上位之后,寒浞派浇灭掉夏的方国斟灌,旋即又攻入斟鄩,杀死中康之子相。天下大定,寒浞让浇居住在过地,让豷居住在戈地。
中康之子相罹难之时,他的妻子后缗腹中已有一子,这便是以后的少康。后缗逃亡自己的母家有仍氏,诞下少康。少康长大后,做有仍氏的牧正,浇听说后派人追杀,少康又逃往有虞氏。后羿的儿子叫靡,寒浞作乱时逃亡有鬲氏,这时竟联合斟灌、斟鄩的遗民杀败了寒浞,拥护少康。于是,少康灭浇于过,又灭豷于戈,夏后氏得以复兴。
从《楚辞·天问》中,我们还可以知道更多有趣的细节: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这是说与寒浞通奸的后羿妃子名叫纯狐,纯狐与寒浞一起出谋划策杀害后羿。寒浞的儿子浇也是个大流氓,竟然到他嫂子那里去,与之淫乱。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岐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这是说浇的嫂子叫女岐,为浇缝衣,则两人已经同居。少康得知后派人到女岐的住处袭杀浇,却错砍了女岐,浇侥幸逃过一劫。但浇却不加警惕,后来少康逐犬田猎时将他杀死。
因此,从太康到中康,再从相到少康,夏后氏的统治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按照史家考证的以上故事的地名,当时战争的规模波及黄河南北两岸,应是古代一次重大的战事。
寒浞代夏的故事比后羿代夏更详细,少康的事迹也比太康多。再看太史公的《夏本纪》,讲到这个时期,亦不过世系中的寥寥数语: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唯独在《楚世家》中写到伍子胥劝吴王夫差的话中,太史公提到了寒浞之子浇和少康的故事。当然,这也只是从伍子胥的嘴里说出来的,太史公自己却不置一词。不管是《左传》中魏绛的话、伍子胥的话,还是《楚辞》中屈原的话,既然知之甚详,应该是有所本的。魏绛在讲后羿时曾提到一本《夏训》,不知是否是这些故事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