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是会被别人推荐看几本书,一推荐还推荐一个系列的。
人是一个很矛盾的动物,前面刚说:“现在的年轻人,太功利主义,总看些成功学的书籍,中国传统的书籍如《易经》、《资治通鉴》才是真正值得读的好书”,后脚便买来大量的成功创始人写的自传书籍,让大家阅读。
一笑置之。
从中选了自己感兴趣的,跟心理学相关的《零售心理战》阅读。读成功者的自传,挺好的,像跟这个人聊天一样,像俞飞鸿喜欢读名人自传,又不想经历名人的痛苦一样,从中汲取点鸡汤般的能量也是好的。
不过对于这类书籍,基本上一目十行,花20%的时间即可。看书先看目录,这本书的目录不够严谨,个人认为缺乏逻辑,书中的案例前后有重复,有点像文章一篇一篇写,最后略牵强地编缀成书籍。
全书中,唯一有认认真真研究的一个消费者心理,便是“为什么让利5%的消费税,比降价20%的促销标签,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
总结而言:1.真正获利的信任感;2.消费者的需求感;3.比起获得,人们更加讨厌失去的心理机制(直接打折,不如先付出后获得的快感)。
关于铃木敏文,我想记录这些:
1.主动承担工作,把平凡的工作作出花来。从出版行业跨界到流通行业(其实被骗进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30岁时,跨度如此之大,秉承着一颗做什么都用心,把平凡工作作出高价值的心态。
“当初,我不顾家人反对和原上司挽留,毅然决然地选择跳槽,所以就算是为了争口气也绝对不能后悔放弃。我决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全身心投入伊藤洋华堂的工作。”(心态好)
2.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不是站在本公司的资源、目标下思考问题,把自己当做顾客思考问题,顾客希望吃到蒸出来的红豆,整个工厂线改造。顾客希望吃到味美新鲜的鱼,捕捞后拉到附近加工厂直接加工等。
3.人们既有从众心理,又有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的自我意识。“美味的东西让人生腻,解决之道是不断的生产美味的东西。并且与其把A做到A+,不如生产B/C/D~”
4.以外行人的视角问最专业和最本质的问题,可以不受行业原有的常规和习惯影响,不受以前经验的束缚。(有句话叫做“经验的复仇”,在今年体会特别深刻,就像我们设计会员卡时,银行出身的朋友,无论如何都要凑够15位,作为一个外行人,我问为什么?他才恍然大悟,其实并不需要15位。根据业务,12位即可满足需求。)
5.流通行业里面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对7-11是“便利性”和“品质性”,对miniso是“实惠性”和“品质性”。真正的竞争对手是瞬息万变的客户需求,而且这些客户需求,也许是客户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不要盲目的相信调查问卷的情况,尤其是主观性的调查结果。
6.如何洞悉客户真正的需求?赋权给店内的每一个员工,甚至是实习生,他们有权利调整品类和摆放。考虑到节假日、气温、活动机会、年龄层对产品的影响,提前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预判。比如国庆期间,年轻人出游,老人在家,对做饭便利的咖喱需求提升,那么可以大量铺货。(没有留意过,但7-11每家店的产品略有差别的,以后会注意下)
7.大面积成列、大批量展示,可以无意识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比如看过一部电影,一伙诈骗团伙为了赢一个赌王,从他出门开始就开始设局,从电梯楼层、广播信号、活动次数、球员服装不停的强调“5”字,最终成功控制赌王的意识,让赌王选择了数字为“5”的球员,成功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