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一句话,“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深有同感。在一个吃货的三观里,好吃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好吃与好美是相通的,美人与美食都令人心旷神怡;吃货不会太坏,因为Ta没有时间去想坏的事。
——虚度子
01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
杭州超山是一个赏梅圣地,高峰时人山人海,空气中四处弥漫着炸臭豆腐的味道,把梅花的暗香冲的一干二净。
妻子是讨厌人多的,对臭豆腐更是排斥,开始后悔此趟行程,直到遇见吴昌硕,不是真人,是他老人家的纪念馆。因为喜欢梅花,吴昌硕晚年在超山常驻,死后墓葬也在超山。
纪念馆在公园深处,参观的人较少,故有闲情慢慢读其生平。 “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读到这句时,妻子连连点头:“这老头有意思,深得吾心。”
我笑了,这有一粧旧案:北京房子装修时,我要求在南墙边种几株竹子。
妻子问缘由,我就掉了一句苏东坡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时她就反对:“食无肉?生活不就无趣的很,不行不行。”
我便拿苏轼的原话“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与她争辩,却被她一句话给堵了回来:“苏东坡自己就是一个大吃客,红烧肉在他手里发扬光大成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多好吃(这里请自动脑补吃货的表情),老公,我们中午去吃一趟眉州东坡吧。”
结果是说起好吃的,辩论早就扔到脑后,立马杀去东坡酒楼,好好享受了一顿。吃过瘾了,种竹子的事也就成了。
妻子自认是一个有原则的吃客,在她看来好吃与好美是同义词,“红烧肉“与“魔鬼身材”都最重要。她教导人家减肥时,总是语重心长:“减肥三要素,少食、多运动、早睡觉,少食最重要!“
大部分时间她都坚持得很好,只到遇上好吃的, “最爱红烧肉,不许跟我抢!”往往是一顿好吃的,伴随着一段长长的辛苦,然后憋不住又是一顿好吃。
“这就是吃货的正向循环圈,好吃不息,减肥不息!”她很是得意。
02吃货的一生 就是在寻找与自己最相配的食物
在金庸写的《射雕英雄传》中,我最爱的一个人物是洪七公。他和蔼正义,具有一切正派人物所应具有的优点。
“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化贪饮贪食,可是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每每读到这里,不仅为其豪气拍案。
他又是《射雕》中活的最真实痛快的一个人,吃要吃得痛快,喝要喝得痛快,骂要骂得痛快,打要打得痛快。因为贪吃误事而自断食指,但事后好吃的本性照样依旧。
一直认为《射雕》中最幸福的片段是郭靖、黄蓉初遇洪七公那一篇:黄蓉天天做好吃的,求七公教郭靖武功,郭靖得遇名师,武功开始进入真正高手境界,七公遇到两个好徒弟,每天又能吃到美食,大家各得其所。
期间黄蓉做的几道美食,一直耿耿于怀。
其一,叫花鸡。为此我去杭州楼外楼专门点了一只,好吃到流水。
其二,玉笛谁家听落梅。在此给金庸迷出有一道四级考题:这道菜的小肉条分别都是由什么食材构成的?
其三,好逑汤。把一道“诗歌”做出来喝掉,写得我食指大动。
金庸没有想到的是,商业化充分发达的今天,好事者会把他小说中虚构的美食真正搬上桌子。见到过一道菜,模仿小说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用整条火腿,钻出24个洞,豆腐削成24个小球分别放入,扎住再蒸,上桌时弃掉火腿,只吃豆腐。如此做菜,精细算是精细到家了,但食材经过这等折腾,还能保持原汁原味吗?自己的最爱是涮羊肉,清水、羊肉、白菜、豆腐,简简单单,却又绝顶好吃。
“什么东西最好吃?”肯定是吃客们最有争议的一道题。
江浙人好甜,吃个芝麻汤圆还要搁白糖;湘人不怕辣,把干辣子炒花生米作为零嘴;四川喜麻辣,烙煎饼都要放几颗花椒;湖北人早起的最爱是热干面;兰州人早起吃一碗拉面再上班;天津人觉得煎饼果子好吃;杭州人就认葱包桧儿……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美食,云游四方的您最难忘的一道美食是什么?
受教于一个儿童教育专家,说起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寻找最合适自己在社会关系中位置的过程“,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并不是相对立的两面,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找到那种是最合适孩子。
不由豁然一亮,教育如此,美食亦如此。不会因为你爱川菜,我爱东北乱炖,你就高我一等;你会做鲍鱼,我只做麻小,你就可以对我指手画脚。
在吃客的世界里,美食精髓就在于多样性,精巧有精巧的味道,原味有原味的妙处,只要做的人用心去做,品的人用情去品。
吃客的使命,就是继承经过老祖宗上千年打磨留下来的美食,同时不断去寻找、发掘食物中新的美。
03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
有一次在客户方做项目,客户宴请吃饭,期间客户神秘兮兮地告诉说等会儿会上一道大菜,肯定是我没尝过的。结果上来一看,是一道“红烧大雁肉”,我不是素食主义者,也没有加入动物保护协会,只是当时有联想到天上大雁一字展开,实在不敢下口 。
曾经看到过美女美食家殳俏的两个观点,一个是有关厨艺大赛的,她认为离开鲍鱼鱼翅等食材就做不出好味道的厨师不能称之为大师,用青菜、豆腐等老百姓日常用的食材做出好吃的才是真正的厨艺高手。
深以为然,老百姓谁有那么多闲钱去吃所谓的“上八珍”,记得洪七公也认同黄蓉做的最好的是炒青菜,有一种“惺惺相惜“的赶脚。
另一个观点是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她在书中写到“食物便是一种交流,去认识不同地方的人。食物还是一种快乐,赋予你安全感,满足感。”
确实,食物看上去微不足道,却是许多人连接朋友,连接家庭,连接故乡的一个好纽带。在早茶的饭桌上、在小家的厨房里、在乡亲的婚宴中,我们中国人,不正是在一次次与美食接触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亲的回忆、对朋友的热情、对故乡的留恋吗?
记忆中感觉味道最鲜的一次不是在海边吃海鲜,也不是草原上吃手抓羊肉,而是在一个有机大棚中,就一锅白汤,涮着刚刚拔下来的蔬菜,不用添加任何调料,蔬菜中自有一股甜香。深爱这种味道,因为菜是自己种的,没有用任何化肥。
尊重食物,尊重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