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从三年前开始就一直开始家庭教育的学习。去家庭教育机构学习,又去看武志红老师的书,又去学心理分析,去听张德芬的微课,最近又参加内家心理学的工作坊。孩子从最初的成绩不太好,慢慢的厌学,到后来就干脆不去学校,到现在在家已经休息一年多了。前段时间,在冲突之下,这个孩子要跳楼。
这个妈妈越学,好像明白了很多,但却觉得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她努力的去理解孩子,想当一个好母亲,但是孩子却声嘶力竭的告诉她说,我需要你的时候,总是得不到你的回应。
朋友问,到底我的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朋友在小时候被父母忽略得很多,所以自从有了女儿以后,她想把自己所匮乏的全部都给孩子。但是好像越弄越不对,越努力好像越糟。
我提醒她。是不是武老师告诉你要看见孩子的感受,曾老师告诉你要学会接纳,姚老师告诉你要中正。在事情发生的当下,你完全不知道是该看见她的感受,还是该接纳,还是该中正?
她连连点头称是。
我说,学的越多,其实你离自己越远。
你没有尊重自己的感受。你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如何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学的这些东西从来没有跟自己紧密相连,跟自己的生活相连。其实它只是一个理论,只是一个道理,听起来无比的正确,但是跟你的生活完全没有关系。
学的理论越多,你反而被理论所束缚。因为这些理论没有经过你的消化吸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表面上看起来是相悖的,但实际上是相通的。你是基于理论字面上的理解,完全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整个人是纠结和矛盾的。完全不知道何去何从。
朋友说,前段时间还觉得要做真实的自己,去工作坊以后,老师说要中正地对待孩子。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说,就拿老师说的“中正”来讲,在一件事情上,这个心理上的这个坎没有真正的迈过去,很难做到中正。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休学在家,自己就万分的苦恼。同学孩子有点厌学,每次给她打电话倾诉,她听到这个电话就非常的焦虑。自己遇到的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别人的这些话反而勾起内心的焦虑。她很难从客观的角度去帮朋友。
朋友问,我该怎么办?
我给她的建议就是,抛开所有学过的理论。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按照自己的本能去做事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就骂,想怼就怼。在事情过后,平静下来的时候,再来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多反思多总结,慢慢的就会越来越有觉知。
朋友又问,那我又如何对待我的女儿?
我的建议就是,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好母亲,这件事情上我做得好那是孩子的幸运,我做的不好,那是孩子成长的空间。如果真的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好母亲,对孩子来说才是一个灾害,因为对孩子都是恰如其分的回应。如果这个孩子遇到跟妈妈以外的人,不是会有很强的受挫感吗?而且孩子的话也不能全听。学了这么几年,如果说一点都没有回应到孩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为什么孩子说她需要你的时候,都感受不到你的存在? 那是因为你对孩子有一份深深的愧疚感。而孩子就利用你的这份愧疚,一直呆在她的舒适区里面。
我的话让朋友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