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时常被提及,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想做的事情到头来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搁置。经常看到一些帖子,介绍时间管理的app,以及使用的方法。我也会第一时间下载下来以供使用,然而,结果总是不太理想,用不了多久,就弃之一旁不再使用了。记账之类的APP也是如此,从刚开始的新奇和满怀信心,到最后忍心卸载。归根结底,不是工具不好,而是自己的目标不够明确,因此也显得自己惰性十足。
比如,记账的时候,刚开始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开支,以及消费在哪方面的费用会更多,从而对每月的花费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可是,记录了一两个月之后,发现费用不减反升了,就开始觉得记录也没什么意义了。现在想来,工具永远都是一种手段,而目的是个人增值和存钱。对于消费应该周期性的记录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做出调整。因为只做了最简单的第一步,记账,而没有去做后面更重要的动作——分析,控制。于是,它在我这里就是没用的。
时间管理也是如此。当我们手机上下载诸多时间管理软件后,如果只是简单的记录,恐怕对于达成自己的最终目标并无助益。我记得我下载了滴答清单,也记录了一段时间。也看了艾力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看到那满纸花花绿绿的格子,就已经头大,觉得太复杂了。而forest倒是在考试复习那段时间被用的挺频繁,也可能它是个专注时间的软件,于我,要复习考试内容,所以,有比较强的动力。考完之后,它也是处于束之高阁的状态。
时至今日,并不是说我掌握了时间管理的精髓,也常因懒癌苦恼,毕竟,时间是恒定的,没抓住就是浪费了。只是,结合近期在看的《上接战略,下接绩效》一书中所提到的培训方法,倒是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处。
培训,作为传统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之一,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大多数公司基本都会设置这样的岗位。只是,培训做着做着就开始远离了初衷,成为一个秀场,它真正在企业中发挥的价值有待商榷。书中提到的方法,五星教学法和行动学习法,都是从问题出发,聚焦于此,引发学员参与,激活旧知,印证新知,实践。这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其中关于现在经常被讨论的培训效果无法评估的问题,直接在课堂上得以呈现。
时间管理和培训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要实现一个目标,所以,单纯地去做时间管理,只是隔靴搔痒。时间管理的目的在于,在限制的时间内完成自己所列的各项计划,实现自己的目标;培训的目的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终为公司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针对以上,提出时间管理的几条建议:
1、设置中长期的整体目标:比如要掌握一门语言,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大致有个规划,时间管理的各项计划都是为最终的目的服务,这会帮助我们剔除掉期间觉得要做但是不太重要的计划项目,也会大大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目标进行细分:确定好要实现的目标后,给自己一个期限,一个月还是三个月,期间要怎么做,列出明确的计划。比如要看完一本书,一共多少页,就要确定每天读多少页,如果今年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没能完成,那么次日就要赶上进度。总之,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像我现在,看书可以几天一本,也可以一个月一本,正是因为没有一个计划,对于时间的要求不明确导致。
3、重要的事情提前:最近参加的CP阅读项目,每天的打卡像是一座大山,压力十足。其实之前也读书的,但是没有像参加这个活动这般,硬性规定,每天必须读书,输出感悟。所以,每当晚上九十点还没打卡的时候,就比较着急,很可能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打卡时间。对此的建议是,将打卡时间放在早上,意即重要的事情要提前做,避免像我现在这般,任务总是在最后时间完成,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4、留好弹性时间:时间管理是为目的服务的,切忌本末倒置。很多时候,我们将时间规划的刚刚好,什么时候做什么,完全没有转圜的余地,这导致一件事情耽搁后,接下来的事情如多米诺骨牌依次延误。带给自己的则是极大的挫败感,严重的可能会丢弃目标和时间管理。所以,时间规划,请留有余地。
时间管理,就是目标管理,行动,反思,改善都必不可少。希望大家在良好的时间管理下,达成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