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国很多学校都忙着搞高考百日誓师大会。
新的一轮高考冲刺,已经拉响。
一人高考,全家焦虑。
为了让孩子尽可能考出更好的成绩,家长们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
管它有用没用,用上再说——
保健品进补。
避孕药推迟经期。
吸氧复习法。
然而,这些还不算最令人窒息的操作。
就在前几天,《新京报》刊登了一篇《会上瘾的“聪明药”》。
文中的案例触目惊心——
高三学生小田,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使用母亲提供的“聪明药”。
断药后,戒断反应痛苦难熬。
为摆脱痛苦,小田在网上来路不明的药贩子处购买药品,服用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失眠、脱发、妄想,精神状况出现严重问题……
梦想考入重点大学的她,走进了戒毒中心。
当初,母亲递给她的,是一种叫做利他林的药。
你也许没听说过。
但一临近高考,这个名字就开始在家长群,在网络搜索和提问中,暗暗骚动。
事实上,这绝不是个新兴现象。
十几年来,每到高考前夕,利他林滥用的新闻就要爆发一次。
新闻一年又一年曝光。
但利他林的“秘方”却口口相传,许多人仍然相信它是能够变聪明的灵丹妙药。
是吗?
是时候彻底揭穿这个诱人的“神话”了。
一、上瘾
这要从一部纪录片说起。
《药瘾》。
它戳破了一个圈内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美国。
有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有运动员为了提高成绩,有行业精英为了加倍效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嗑药。
在湖北卫视的《非正式会谈》中,来自美国的学生罗狮杰说过,许多高校都流行着“聪明药”。
到底有多少人在为学习嗑药呢?
这一比例,在美国的高校学生中占11%;而在常青藤名校中,更是高达20%。
尤其是在写论文时、考试前加量服用,提高专注度临阵磨枪。
阿得拉和ins,是完美学生的标配
所谓“聪明药”,无论是哪一种,本质上都属于兴奋剂。
比如美国被广泛使用的阿得拉,又名“安非他命”。
主要成份苯丙胺,化学结构仅与冰毒的主要成分甲基苯丙胺,相差一个甲基(-CH3)。
副作用和成瘾性可想而知。
于是,许多人又开始转向另一种药物——
利他林。
主要成分哌醋甲酯。
一开始,“聪明药”不是用来让人变聪明的。
而是主要用于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治疗。
它通过刺激前脑多巴胺分泌,提高大脑补偿机制的效果,进而提高注意力。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处方药。
只能由医生,开给多动症患者。
直到有人发现……
吃了它,能够不打瞌睡、不分心,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枯燥无趣的事情。
比如学习。
然而,正如《药瘾》海报上的一句话——
What would you take to be best?(你愿意为了出类拔萃付出什么代价)
药瘾的背后,其实是人们对成功上瘾。
但,真的有一条快捷而低成本的成功途径吗?
服用利他林以求成功的人,不知不觉中,应了一个中国古老的寓言——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二、失控
无论是利他林还是其他的处方兴奋剂,都有着失眠、脱发、厌食、焦虑、头痛、心率加快、皮疹、精神障碍等副作用。
对大脑的长期影响目前仍尚待研究,且存在着带来严重精神问题的风险。
双向情感障碍,既躁郁症
是的,“聪明药”让你一时耍了小聪明。
还可能搞垮你的脑瓜子。
最可怕的是。
一旦成瘾,“聪明药”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诱导性毒品,让人坠入更大的深渊。
据美国Recovery Brands 2016年调查现实,只有15%服药年轻人通过正规流程,从经销商处获得处方兴奋剂。
就算没有医生处方,从其他途径也唾手可得。
但想要戒掉,容易吗?
长期服用,你总有一些东西被药品绑架。
于是再离不开。
嘴上说着没有药瘾,停药之后便再也找不回正常的状态。
有的,弄丢了工作。
我有的朋友已经到了
不服用阿得拉就没法工作的地步
你会习惯他,然后不吃药就没法工作
你会变得没有效率
有的更恐怖,失去自己。
有时候你没有服药
抑郁就会袭来,我会迷失在那空间里
“聪明药”的乱象和隐忧,并不只是在美国。
在微博上搜索“利他林”,国内大学生服药后的“买家秀”比比皆是——
要知道,在我国,利他林属于第一类精神药物。
他们的药从哪来?
大多数,不需要上医院。
因为渠道太方便。
打开某鱼,搜索相关关键字就能发现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利他锁”“阿莫别针”……
分别指利他林、阿莫达、莫达非尼等处方兴奋剂
只用添加店主微信,提出需求,谈好价格。
当天即可发货,还包邮。
毫无疑问,这样的销售行为涉嫌严重违法。
比违反法律更恐怖的是什么?
对于购买者,从了解,到服用——
全程没有一名医务人员参与。
服用效果、适用体制、副作用、成瘾风险......所有应该得到专业指导的环节一概缺失。
于此同时,在缺失监管的环境下,药品本身真假、质量鱼目混珠。
只有一句:“包邮哦,亲。”
但你敢吃吗?
《新京报》报道中的小田,在母亲停药后,自己继续从网购“聪明药”。
后来,她总感觉有人跟踪自己,要害她、要杀她,每天放学要妈妈来接才敢走。
最后,经医生检测,小田所服用的不是所谓的利他林,而是摇头丸。
三、世纪病
波德莱尔曾说过,忧郁是十九世纪的世纪病。
而进入新千年,我们开始患上焦虑病。
对于快、方便、捷径的渴望,到达了历史前所未有地步。
不知你有没有想起《永无止境》。
主人公艾迪,终日萎靡的大龄失意男中年。
一片小小的药片下肚,让只开发利用了10%的大脑(这是个谣言)达到了100%的全速运转。
所有它看到过的知识、眼前世界奥秘在他眼中无限放大。
他飞速出书、赌场算牌、占领华尔街......从废柴成为精英。
刺激吗?
这样的故事,也在现实中的纽约交易所上演。
欧美地区医用兴奋剂的滥用危害,仅次于提取自鸦片的阿片剂(如吗啡、可待因)。
医生开处方的阿片剂泛滥现象
正在占据主要地位
但我告诉你们,阿得拉(的危害)
就排在阿片剂的下面
这就是最讽刺的地方。
以前嗑药是堕落。
而现在的人嗑药,更多是出于上进心。
我有时候开玩笑
讲起我上大学的时候
人们嗑药是为了逃避现实
现在 人们嗑药是为了专注于现实
但无论出于什么样的上进心,Sir还是希望各位能有一个明确判断:
毒可以是药。
树立正确认识,成年人也存在患有ADHD的可能。
有病寻医,积极就诊,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药也可以是毒。
千万不要把难以预计的风险,看作一场望子成龙的军备竞赛,更不要把它当做追赶同龄人的捷径。
那不是追求,只是逃兵。
那只是用祸害身体的方式逃避压力。
它短期内会给你预期的效果
所以你会认为一片药
就能让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说到这Sir想问你: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上瘾?
是药瘾,还是心瘾?
《药瘾》向服药的受访者问了一个问题“会再让你的孩子吃吗?”
所有答案一致:不会。
而当问到他们自己,会中断服药吗?
答案又是一致的:暂时不会。
等我一毕业
等我工作了就不用吃药了
如果我能到一个工作自行运转
事事顺利的状态 就不需要它了
觉得恨,却离不开。
这个暧昧的“暂时”,藏着我们的心瘾。
当你绝望和无望时,你就会想:
我正好需要这些东西
因为我必须做到最好、最聪明、最快速
快速、有效、解决问题。
吞水送服的轻而易举,10分钟起效的立竿见影。
其实,最令人上瘾的是这四个字:
即时有效。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会接受这样的催眠——
从国际品牌“拧开瓶盖就会打开快乐”的正规广告,到某系医院“不打针、不吃药”的美妙承诺。
甜蜜的幻象聊骚着真实的压力,久而久之。
慢,变成了焦虑。
快,就是瘾。
这个时代的病,让“立竿见影”成为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安慰剂”。
从社交网络、短视频、电子游戏,到养生保健、塑身减脂、美容整形,再到违法犯罪,大脑都会帮你记住那简单快速又甜蜜的心理刺激。
一针下去,变白变美变苗条。
一粒药丸,更高更猛更强壮。
一口烟雾,忘忧消愁赛神仙。
无论上升还是堕落,自作聪明的人会不计代价地寻找捷径。
从很好奇试试,到“药”不能停。
一次成效,终身成瘾。
这是“捷径”背后的真正交易。
因为你不再相信,离开它你能独自摆平“慢的焦虑”。
不计代价的我们,满脸兴奋地踩在大脑制造的美妙泡沫上快速奔跑,从未设想这泡沫终将破灭,一切将永无止境。
其实永无止境的。
只有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