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只放两天假,黑心的资本家,无力吐槽啦!!!但是心态好像比以前好些,感觉虽然一路走来工作都没啥起色,好像还是在原地打转,但是每次遇到的同事都是很好的人,因为有这些小伙伴一起才能坚持上这个破班ε=(´ο`*)))唉
经: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这是春秋开篇的第一篇经,也是写鲁隐公第一年上位发生的事情。
开头没有说第一年的第一个月,而是以“元年”和“正月”代称,元年和正月我们现在听着很熟悉,但一开始为什么会这样代称呢?因为鲁隐公在这一年即位,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而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这里又引申出一个成语——体元居正,意思是人君以天地之元气为根本,常居正道以施政教,多指帝王即位。
三月的时候,鲁邾结盟,这里可以和七月鲁宋结盟对比看。三月鲁邾两国结盟,写了缔盟双方的具体名姓——“公与邾仪父”,而七月和宋国结盟,则没有写具体人物而只道“宋人”。这里突出了三月鲁邾缔盟有两国国君亲自参与,关系重大,而七月份的鲁宋结盟既没有国君参与,也无重大关系。
邾仪父,名克,字仪父,而邾国是曹姓,所以应该叫曹克。当时邾国应该是子爵,但没有得到周王的正式册封,为表尊敬,所以没有直接称名,还是书字贵之。为何贵呢,因为邾国身为小国却懂得审时度势,主动与大国结盟而使国内百姓能安居乐业。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是伯爵,所以称郑伯,其实也就是郑庄公,就这一句话传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讲,所以等后面看到传再来写吧。
秋七月,周王派咺来送惠公、仲子的丧礼。这个咺也不太懂变通,当时惠公薨,可仲子还活着呢,他却把周王送的两份丧礼原封不动地送个鲁国,这让鲁国人咋想呢。赠死不及尸,吊丧不及哀,豫凶事,故贬而名之。赠送丧礼没有赶上下葬的时间,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举哀的时间,还把丧礼送给活人,这体现的就是当时的礼崩乐坏,连周王朝都不遵守礼制,更别提下面的诸侯国了。
这里我的理解基本是根据杜预的注解来说的,所以估计也参杂了杜预的思想,不能说完全准确吧,毕竟相隔了好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