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称之为四大文明之唯一未断之文明,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有一根无形的线贯彻始终,这根线就是《易经》。
《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变,可以理解为变革。
《易经》是华夏文明的主脉络,其光辉照耀寰宇,应该无人反驳,华夏族群在其指导之下一次次踏上世界之巅,也是事实。
然而《易》可不易,其时经漫长岁月,其坚受火与血地洗礼,其生机在诸多华夏先祖地不懈努力下,未断。
《易经》的演变和演进可以说经历了《易》之初、《易》之始、《易》之壮、《易》之盛这四个漫长的阶段。
因为时间跨度太大,小编将分为四篇文章探索因为时间跨度太大,小编将分为四篇文章探索华夏这一主脉络的前因后果。。
第一阶段:孕育先天八卦和伏羲创立先天八卦的阶段,可名《易》之初。
首先,盘古开天辟地,为人类定义了宇宙大空间。
而后,天皇氏制天干地支以定岁,人类从此有了时间的概念。
接着,地皇氏又定义了日月星三光,创建三辰历法,将时间空间和日月星按照规律联系在一起。
最后,人皇氏划大九州而治,开启了人类地理地域的概念。
感觉这些先祖在为人类打造一个家:天当房,地当床,日月星辰为灯光;昼当作,夜当卧,九州四海一部落。
有了对空间、时间、星体、地域的认知和理解,人类便开始更进一步地对宇宙进行发现和发明,如有巢氏创造了居住小空间,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人类开始从野蛮向文明演进。
正因为有了居所,有了人工使用火的能力,人类存活的几率和人类的寿命皆大大提升,人口数量肯定也是直线上升,人口一多起来,原来领地的资源就不够这么多人生存之用了。
于是,我们华夏祖母华胥氏带着族人开始踏遍黄河流域,到处寻找和更迭立足之地,这使得华夏族群一步步地壮大,也使得华夏文明传播范围一步步地扩展。
因有巢之巢、燧人之火和华胥之迹,使得东方具备了孕育文明的基本条件。
从盘古到华胥,华夏远祖们为华夏族群的认知、生存和思想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为子孙后世开启华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盘古氏定空间,天皇氏定时间,地皇氏定日月,人皇氏定九州,人类从此对自然有了大概的认知,功盖天地。
有巢氏构木为巢、袭叶为衣、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食,将人从野兽之中区别开来,功劳无需多说。
燧人氏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在有巢氏的基础上为族群的聚集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为族群的生存打造了一把利刃,其功勋不亚于一次大革命。
华胥氏用尽一生将华夏族的版图扩展到了整个黄河流域,在这个过程中还诞生下伏羲氏和女娲氏两大神一般的子女,也许功勋祖母都无以匹配其历史地位。
在华胥氏的教导之下,伏羲女娲渐渐长大,当华夏祖母渐渐年迈,聪慧的伏羲氏便接过了族群的领导权,他教授人们制网捕鱼,蓄养鸡、犬、猪、羊、马、牛等牲畜,在华胥氏的基础上将族群在物质上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吃饱了穿暖了,族群也无比强大,安全度大大提高,有了足够的食物和安全,华夏族群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对世界进行思考。
当族群的物质文明无法再大幅进步的时候,伏羲大帝又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此次改革主要是对族群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改革。
如变革婚姻习俗,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还创造了龙图腾,让族群有了传承的旗帜。
传说中,伏羲大帝遇龙马献河图,根据河图对照天地,演化八荒,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伏羲大帝终于创造了先天八卦,同时也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另外,我们来说一说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文字。
在伏羲氏之前是没有文字的,甚至其创作先天八卦的时候也许还未开始创造文字,而画图理解世界的方式在当时已经是深入骨髓。
河图也许是伏羲氏之前的先祖们对宇宙时空理解之智慧结晶,甚至河图本身可能是母系社会族群的一大传承,也可以理解为镇族之宝,少数人才可以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伏羲大帝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整个世界进行了一次综合的演化。
个人认为,伏羲造字与仓颉造字没有冲突,伏羲创造的文字数量可能不会很多,到了黄帝时期,伏羲所造之字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于是黄帝命仓颉创造更多的文字,以便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的是物质空间,那么伏羲一划开天开的是精神文化文明之天地。
伏羲大帝承先人之智,借时代之需,开创了诸多物质和精神文明之先,为华夏族群的发展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被华夏子孙尊为人文之初祖,名符其实。
华夏文明的开创绕不开伏羲大帝,而说伏羲大帝同样绕不开女娲大神。
伏羲的历史贡献可以说比较统一,但同时期的女娲就有些飘忽不定。
神话传说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那可是功比盘古,可以说其地位在三皇之上。
传说中,女娲安排男婚女嫁,促成男女婚姻,它还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一部分的传统乐器,另外还创作谱曲,酿制美酒等,其中很多发明创造与伏羲的贡献重叠在一起,此时,女娲地位又是与伏羲齐名。
而《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属于父系社会的产物,其所宣扬的三皇不包含女娲在内,此阶段女娲的地位在三皇之下。
三个时期拥有不同的社会结构,在以母系为尊的时代,女娲的功劳肯定过于夸大,在父系为尊的时代,女娲的功劳被刻意地打压,因此,个人认为,在母系向父系过渡的阶段,男女相对平等,此时女娲的功劳应该是最接近事实的。
任何一个历史跨进都会有一个过渡时期,通过女娲历史地位的飘忽不定我们也可以发现:
如果说华胥氏是华夏母母系独尊最后一个时期的话,那么女娲伏羲时期应该是阴阳二皇领导着整个族群,华夏族群开始进入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转变的漫长阶段,这个过程可能历经整个神农氏时期,直到炎帝、黄帝和蚩尤时期,华夏才正式进入父系独尊的社会。
个人认为,我们看历史应该三重看,三段看。
女娲的历史我们就要着重于三段看,当一位功勋人物所在时代正好是一个过渡阶段的话,那么她的历史评价往往会有虚高的、压低的和基本符合事实这么三个说法。
总之,伏羲女娲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他们总结了远古先祖对天地人的认知,巩固并开启了人类统治世界的序章,为华夏文明的奠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易》之初不容易,华夏的先祖们披荆斩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奋力开拓:定义时空,命名三光,联系天地人,创造巢居,发明人工取火,壮大族群,创八卦,造文字,创图腾,聚族群......
“神”之一字,本就是不可思议和非比寻常的意思,以上这些难道不是神才能匹配的创造吗?
那个时代,人们的意识中有天有地有神明,天地神的概念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天地人,其实神明就是人之杰,族之雄。
天地人三才的概念最早出自《周易》之中,也许当时的人们认为,周之前的先祖们对华夏族群的贡献只能用“神”之一字来形容,这和后人著作的《封神榜》理念也是出奇的一致。
封神之前先祖为神,封神之后才有人称。
这应该是一种对先祖们赞美,是一种对先祖们功勋的崇拜,可后人不该虚无的一句神话了之。
这些先祖们是华夏文明主脉络上的一颗颗明珠,明珠闪耀,后世之荣,明珠蒙尘,后辈之耻。
华夏儿女当永世不忘追宗溯祖,将盘皇、天地人皇、巢皇、燧皇、胥皇、羲皇、娲皇等先祖的光辉重洒人间大地。
这比起让小孩从小被烙印上西方之神系要有意义得多,不比其他,单单燧皇的发明人工取火,比起普罗米修斯偷火种,在境界上就高了一大截。
因此,宣扬华夏文化是我辈之荣耀,更是我辈之责任,也是我华夏儿女立足世界之林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