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更还没有素材写。翻看古诗文网,无意中看到读书时学过的课文《荆轲刺秦王》。
想想应该是学生时代只是为学而学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今日重读此文,竟然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萧肃悲壮感及对“时也命也”的深深无奈。
荆轲刺秦,之所以失败,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
燕太子丹并不是荆轲真正的知已。他可以欣赏荆轲的勇武侠名而厚待他但他们绝非知已。他并不了解荆轲这个人,所以才把荆轲等人未发误会为他在故意拖延时间,然后有了后面的催促事件。荆轲性格也是很刚猛的,见太子信不过自己,觉得受了侮辱,就打乱了原订的计划,直接带秦武阳赴秦了。
荆轲为什么要等自己的朋友? 因为他觉得秦武阳不行。但秦武阳是太子推荐的,他又辞不得,所以只能带上。结果证明荆轲看人的眼光要比太子毒辣。少年杀人成名的勇士秦武阳在秦国宫殿台阶下面就色变了。然后荆轲笑顾武阳拿了他手上的地图单独到了秦王近前。少了一个重要的帮手啊!
意气用事害死人。
对荆轲来讲,刺秦成功也是必死,失败也是必死,所以既然决定了赴死,就无所谓了。但刚勇之人最受不得误解。太子丹的猜疑激将让他失了理智,愤然之下打破了自己的原定计划,于是那么周密的刺秦计划就出现了要命的漏洞。
虽然说即使荆轲等到了朋友一起刺秦,是否成功仍是个未知数。但人性的遗憾点就在于:不试下怎么知道呢?
我相信荆轲的朋友是个跟他一样英勇无畏的人,如果联手,就后来荆轲单独刺秦时的情形,成功的机率必将更高。
对燕太子丹来说,刺秦失败,燕国灭亡的更快,自己死的也更快。即使成功,以他的优柔寡断识人不明,也完成不了振兴燕国或由燕国统一六国的雄伟大业。
但对荆轲而言,一个原本完美的计划最终没有被完美地执行,才是他最大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