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云:执之之手 与之偕老
长辈们说:那时他是乡里出了名严厉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就是不能常回家,但每次回来总会把家里的米面备好,走时挑到水桶里的水恨不能溢出来……他心疼家,心疼妻子也是出了名的!
长辈们说:那时她是一个特别能干的女人,常年一个人带着六个娃,白天下生产队干活,晚上在油灯下纳鞋底子,她从来不让他穿破鞋烂袜,为人师者,应仪表堂堂,她是出了名的贤内助!
长辈们还说:那时候贫穷落后,人们素质低,整个村子里,隔三差五就是高三声低两声的男吼女哭声,唯独他们家和气一团。从来没有看见夫妻二人红过脸,和邻里之间也是和和睦睦的!本来自己家都捉襟见肘了,还总是帮助左邻右舍……
他们年轻时候的艰辛经历,都是从大人们那里听来的,直到我三四年级的时候,他已是一位快退休的老头了,终于,调回了本村教书,岂不说他教学质量如何,单凭他那副严肃的表情就让我们敬畏不已!那时就是不明白了一张如此生硬的脸,怎么一看见她就变得温柔了下来?
他们的那种相敬如宾,是我那时无法理解的,从他们家门口远远地就能看见学校了,但每天早晨她还是会把他送出门外的打谷场边,然后看着他爬上对面的小坡,走进学校,教室里高年级的男生会起哄的把音拖长长的唱一句"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然后整个学校都安静了下来。
对面打谷场边上的女人,就这么寒来暑往伴着他退休,我小学毕业……后来,大人们说她生病了,孩子把他们接到城里去了!
直到多年后一次回家,碰到了他们,身体没有从前硬朗的他小心翼翼地搀着她回村里看戏,过路边小水坑的时候,他蹲了下来,把她放在背上背着,那情那景,仿佛看到了许多年前他背着她过门时的场景。也许在他心里,就是这样的,从第一次背她,她就成为了他一辈子甜蜜的负担也不一定。那种深入骨髓的扶持,只有他们最懂!
无论是年轻时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还是后来的相依相伴,他们一直都是我们那个村子里人们羡慕与效仿的伴侣!
爱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辈子,从青丝到白发。
2
古人曰:爱子,教之以义方
我不知道他们教育孩子的秘诀是什么,只是 听大人们会常常说起他们对孩子从来都不惯着,就是在那个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的年代,他们家五个闺女,最小的是个儿子,儿子也没有吃过什么偏食,但他们总是会毫不掩饰的夸孩子们,那时,父母多半只知道批评……
只是记得那一年高考结束后,村子里来了一辆挂着大红花的车,那个印象里爱坐在磨盘上吹笛子的大男孩,以他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太懂事的小伙伴们围着车子来回跑闹,那种让人羡慕又骄傲的一刻是我日后每每看到高考孩子们时都能想起来的场景。
从那以后,那个成绩好的男孩,就成了我们十里八村老师学生引来做榜样的教材和许多人的奋斗目标。在求知的道路上,他像一座高高的灯塔,为后来的孩子们,照亮了光明。
那时总是能听到大人们说他家命真好,生一个那么有出息的儿子,后来,我常常在想,命运好坏,许多时候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不娇不惯,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们永远不可或缺的。许多人看见的只是他们成功下的光环,却忘记了那些个挑灯夜战下的艰辛。
所有能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的教育就是莫过于教养,一个家庭真正正确的教养会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那种良好家风家教的影响一定潜移默化由内而外的!最终都会在阳光下绽放。
3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给父母打电话时,常常会说起家常,总是习惯性地向父母打听村里人的近况,习惯性的问道村东头的爷爷奶奶,他们总是说:“他们家老人命真好,孩子们在城里给老人买了房,轮流照看,他们家儿子每次回老家来都要提点东西来看看我们!”,父母那种由然而生羡慕的话语和他们那种对待乡亲们的礼仪,总是让我自觉惭愧。是呀!人老了,不仅要衣食无忧,更需要的陪伴!
前不久,在朋友圈里看到他们的全家福,配文:“第一次收到老爸的生日红包,不禁热泪盈眶,衷心感谢老爸辛勤持家、给我们以无限的爱、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生病妈妈,为我们树立了作为丈夫与妻子的榜样,衷心祈福老爸健康长寿安享晚年、老妈平安少受磨难,诚挚期盼老爸能健健康康地给我们发送生日红包10年、20年、30年……”
搀扶着他们前进,像当年他们教我们走路,教他们用微信,像当年他们教我们学写字,一遍一遍来过,纵使,他们比我们当时要愚钝又如何?我们可以轻声的告诉他们:“没事,慢慢来!”最好的孝顺莫过于你陪我长大,我伴你变老!
这就是孝顺,这就是一种为人子女者应该学习与必须坚持的社会风气。只是他们先做到了。
他们的故事真正诠释了什么是最美的爱情,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又是最大的孝顺。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家风吗?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