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表面上关乎利他和利己的辩论。实则关乎人生信条。关乎信仰。
以往的教育,一直告诉人们,利他和利己是一组对立的矛盾体,利己的就意味着损人,利他的就意味着自我牺牲。计划经济时代,倡导一心为公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价值观中的主旋律,弘扬雷锋精神的歌里传唱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丝毫不考虑利己的事,一心一意做利他的事,勇于作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一枚“螺丝钉”。
市场经济大潮之下,商品交换的过程也催生和激发出人的自利本能,大街小巷充斥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论调,一部分企业和个人唯利是图,为了追逐自身利益不择手段,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事件不断爆出。人们似乎不再把“集体主义”和雷锋、白求恩等这样的名词挂在嘴边。
多年以后,我们发现,当年看待利他和利己的眼光都缺少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视角,利他和利己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尤其是在发念利他的同时,利己的利好也会随之到来。竭尽所能帮助他人,最终能够发现自己得到了最好的成长,得到了最好的利己结果。
一对退休的美国夫妇,在江苏某地创办了“希望之家”,与当地的福利院合作,专门接收当地的孤儿,一方面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一方面为孩子们进行课外教育。坚持12年来,收养了40多名孤儿,累积投入资金超过200万元。这些资金一部分来自夫妇俩的退休金,一部分来自美国朋友的赞助。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利他故事。退休后寻求自身价值实现?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自然有人想问,既然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统一的,那么,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故事并没有结束。也许是一直身体存有健康隐患,也许是12载支援孤儿的志愿者事业太过操劳,“洋外婆”身患癌症倒下了。他们在中国没有任何医疗商业保险,开设的“希望之家”也已让他们倾家荡产,医药费成了难题。
看吧,利他和利己在现实生活中残酷地展现出了对立的一面。利他的公益事业无法继续,反将自己拖入了困苦病痛的境地。
故事还在继续。夫妇俩并没有向周围人诉说困境。但在一次偶然机会后开始被社会各界人士得知,并最终获取了社会捐款15万元。夫妇俩通过媒体表示感谢,将除去医疗费用后的善款继续投入到了“希望之家”的孩子们身上。
这对夫妇的行为当属极致的利他。他们远赴中国,倾家荡产,扶助培养了40多名孤儿,有3名孩子已经走出“希望之家”,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孩子们感恩他们,称他们为“洋外公”、“洋外婆”;当地福利院感谢他们,帮助他们共同扶助培养孤儿;当地政府感谢他们,支持他们创办公益组织;社会各界感佩他们,除了媒体报道,在他们陷入贫困病痛之时伸出爱心之手。极致的利他自然地成为了最好的利己,实现了退休后重要的跨国影响和人生价值的升华。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受到他们的鼓舞和感染,投身公益事业。
总之,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为人处世的出发点无法以利他或者利己的尺子去度量。要将“极致的利他是最好的利己”作为一条人生的信条,怀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初心,乐于分享,乐于助人。因为,在利他尤其是全力以赴帮助他人的同时,你也收获了自己在学识或阅历或财富的增加,收获了自己人生的成长。最终,成全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