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24日。在出过朱皇帝的安徽凤阳,又出了一件大事。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民,在一张契约上,按下了腥红的手印。可能会成功,也可能…别再考虑那些其他的选项了!在饥饿面前,要么饿死,要么拼了!别无他法。大包干,干就完了。而第二年就迎来了丰收。到底是为自己种粮食,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不仅交了公粮,还了贷款,重要的是能吃上饱饭了。在饥饿普遍存在的年代,这是一场更重要的革命。
中国从来都不缺走在时代前面的人物。鲁冠球是其中的一个。那个时代,乃至于今天的很多民营企业的模式,其中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鲁冠球模式。研究鲁冠球企业史和企业经营也同样有着时代的意义。
和华西村的集体企业不同。鲁冠球的企业一开始就是不被允许的存在。而他办企业,纯属无奈。他不擅种田,也无心种田。身在农村的鲁冠球当年是不被人待见的。一个农民不好好务农就是不务正业。然而就是这个不务正业的人,拿着东拼西凑的4000元巨款,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为周围的公社提供农具配套。在那个物资匮乏,流通效率低下的年代,硬是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1978年,鲁冠球的工厂变换着四套不同的牌子,员工由最初的六个,滚雪球般的扩大到400余号。年产值300多万。而他也是最早一批尝试管理工厂的企业家之一。由最初的考勤制,到后来的计件制。鲁冠球的这一管理办法,引发了学者的讨论,论证这一计酬方式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工资制度。在今天我们看来天经地义的事,在当时却是不可想象的。事实证明,这一办法极大的提升了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鲁冠球的企业也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常青树,把公司办到了大洋彼岸。
商人逐利。闻到了中国变革味道的美国人自然不甘落后于人。1979年元旦,中美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第二天,可口可乐就和中粮集团签定了一份合同,获准在中国销售这款已经风靡全球的碳酸饮料。或许可口可乐不会想到,四十年后,他将会稳稳的占据着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获得无可估量的巨额利润。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国当代史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这一段历史中,在当年政治生活高于经济生活的政策之下,民营企业几乎都是不合政策的。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夹缝里面求生存。不是不想走路,而是无路可走。硬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当年的艰苦是现在的经营者无法想象的。原料,技术,人员,资金,销售都足以把初生的民营企业扼杀在摇篮之中。当年的经营者靠着自己精明的算计,灵活的策略,小心翼翼的发展壮大,坚持着,劳作着,等待着,直至曙光的来临。
山河无恙,岁月静好。从现在角度反观当年。我们依然能看到当时的风起云涌,苍桑变幻。当年的经营者也留给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
企业存在的价值,是能为多少人提供服务,为多少人带去便利。无论经营的是何种产品。质量和服务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支点。提高产品的质量,让人信得过,这是口碑,也是硬道理。是一个企业能生存并且发展的重要因素。把质量不好的产品销毁,带来的不一定是损失。反而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对你的产品有信心。鲁冠球曾销毁价值43万元的有裂缝的万向节,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额损失,这一举动不但没有损失,反而拥有了更多的用户。认真对待自己的产品是对自己企业负责的表现。服务是产品价值的体现,贴心细致的服务,可以更好的增强产品与客户的粘度,并且能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带来更多的客户。而以服务为主体的经营就更要重视服务的质量。往往一个客户的流失,就意味着更多客户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