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首部潮汕方言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即将上映,我就一直满怀期待,也一直在朋友圈宣传,甚至我还假想出一个回家和老爸看电影的故事呢!
为什么会如此期待呢?一方面我本身也是潮汕人,当然希望有发生在家乡的故事的电影,希望自己家乡的文化为人所知,另一方面我也是喜欢多样性的,太多发生在北方的故事了,好像中国这片土地就只有北方有故事,就想听听南方的故事。
因为归属感与新奇感,我就很期待《爸,我一定行的》的上映。
对了,潮汕电影以前也有,叫《鮀恋》。只是这部电影没有上院线公映,只是在一些地方公映。我也是听朋友谈起,才上腾讯视频看的。当时同样也是满怀期待,可是失望而归。那部电影讲故事讲的太乱,似乎有太多想表达,却没整理好思路。
说回电影《爸,我一定行的》,网上介绍这部电影是励志、温情的喜剧电影。励志指的是电影中369的创业历程,温情指的是父子之间的感情,喜剧当然就是能让观众发笑啦,轻松一下。
昨晚看完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部搞笑的电影。说它搞笑,并无贬义之说,就是人物的表演与情节的设置真的能让我笑起来。这无关乎潮汕方言。
当过了一夜之后,再回味昨晚的电影,又觉得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好,也存在不少情节上的硬伤。
我先谈几点好的吧!
1.潮汕元素
作为一部潮汕电影,体现潮汕特色的元素当然不能少。电影八成台词都是潮汕话,准确来说是汕头口音。揭阳的我有时还听不习惯呢!
演绎潮汕故事,必须得是潮汕人,就连工作人员也都是呢。熟悉潮汕小品的人,你还会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那就是方展荣、李树浩(水鸡兄)、陈锦标、苏细珍等资深老前辈。
电影的拍摄地点是潮汕金灶镇。你在片中能很好地认识到潮汕独特的建筑。影片开始没多久,就给出一个航拍镜头,将故事发生的地方收入眼底,也能感受到村落宁静的氛围。当369被人追时,你能随着他的奔跑,穿梭于每一条巷子里,你能感受到巷子的幽深。
祭拜活动是最能体现潮汕文化的一项活动,电影也多有展示。如中秋节八月十五在家门口拜月娘,在村口拜老爷(潮汕对神的一种称呼)。369的父亲龙伯在拜月娘时说的那一番话,相信也是每个潮汕父母祭拜时说的。
影片中村里的女人不是在拜神,就是在拜神的路上。对了,熟人在庙里遇到,第一句总会说:“你这么早呀!”对方再回一句:“你也早呀!”这都成了日常问候语了。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独有的一种大型集体舞。电影中,369辍学后就去学过这个。可惜,他没学会。你在看电影时,可要留心点哦,因为英歌舞表演的片段很短。不过,那一片段就足够欣赏到英歌舞的刚劲、奔放了。
作为潮汕人,看到这些熟悉的日常的元素,就会倍感亲切,会心一笑。
2.喜剧元素
就我个人观感来说,我是真的被逗笑了,真的很好玩。
前面提到了方展荣、李树浩(水鸡兄)、陈锦标、苏细珍等资深老前辈,他们在演绎潮汕小品方面是颇有建树的。我们看着他们的作品长大,可以说看到熟悉的面孔在大银幕上出现,就会有一种惊喜的乐趣。
除去对演员的好感,他们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如陈锦标饰演的校长,在操场上用潮汕口音说普通话,还有一本正经地夸369写的藏头诗。
如李树浩饰演的西门叔,整天嘻嘻哈哈,一副混不吝的样子,他在门口刷牙,他在门口坐着,跟龙伯打招呼的样子,真让人想笑。对了,有一个梗是非潮汕人不会懂的。李树浩在一些潮汕小品里演过叫水鸡的角色,有一个情节是龙伯不打麻将了,西门叔就叫水鸡来打。知道的人就会说他是在叫自己呀。
电影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情节。校园生活中,似乎总会有学生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居然会有在课堂上打飞机的行为。
不过,《爸,我一定行的》倒没这么重口味,只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老师在上面讲王勃的《滕王阁序》,下面两个男生在互相挠痒痒,挠得两个人不亦乐乎,笑得特别开心。我也跟着莫名其妙地笑了。
夸大情节,转化情景,是喜剧的一种手法。在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中,周星驰与几个师兄弟的第一场球赛,演变成了斗殴。场面非常激烈,周星驰趴在地上匍匐前进,一下子就转化为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了。这种画风突变的陌生感让人意外,让人想笑。
同样的,《爸,我一定行的》也有类似的情节。住宿的369晚上想去网吧打游戏,就从教学楼厕所爬出去,然后在桌上放了一个鸣人的公仔。当老师训班时,发现了369逃课,他就大喊一声“369逃课了”,结果一下子就发出警报声,亮起了红灯,所有学生都吓得乱窜。那场景好像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似的,看起来不像是学生逃课,而是重刑犯逃狱。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搞笑的台词说两遍。369在网吧欺负一个小孩,让他回家写作业,坐了他的机位。小孩就去找黄毛来帮忙。黄毛来了,问小孩有没有提他的名字,小孩说有,其实没有。后来,黄毛打不过369,也去叫人。同样的,老大又问有没有提他的名字,黄毛又说有。可能我这样写出来就没那么好笑了,但看电影时真的觉得好笑。
好了,说了不少好的地方了,该说说不好的地方了。或许可能导演与编剧过于注重喜剧部分了,注入太多喜剧元素了,使得励志与温情部分稍显薄弱,情节过渡稍显僵硬。
1.励志的问题
我们熟悉的小人物励志故事是怎样的呢?一般套路就是主人公有自己的理想,一直为理想努力奋斗,然后受挫,后来因为坚持与自身能力,实现理想。
可《爸,我一定行的》的369呢?差生人设的他就只顾着玩游戏,甚至还有网瘾的情况。上课他就睡觉,下课就站在走廊看喜欢的女生小敏。他最认真的时候,就是拿周杰伦的歌名来写情书给小敏。
电影《少女时代》中,徐太宇会为了喜欢的女生努力读书,考出好成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也有一样的套路。《爸,我一定行的》如果能也学一学,该多好,那才叫励志呀!不然,369追小敏的情节其实意义不大,更何况最后还不让人家追上,是要说情场失意,职场得意吗?是想把这个也算是挫折吗?你以为是在凑起九九八十一难呀!
对了,我一直很好奇小敏回369那厚厚的信里写的是什么。电影在前面按下不表,到了龙伯翻看369的东西时,也还是没有提到。如果是我,我会让这信成为让369发生改变的推动力。而且369和小敏通信也不止一次了,那可是厚厚几沓纸呀,竟然没有让369有所行动。
他辍学后工作不顺利能算挫折吗?可是,看起来都是因为他不认真工作导致的呀!就如工厂里那个胖妞说的:“你来到工厂,就好好打工啦。”(大概意思)但369就没有好好打工的意思,可他也没想要做什么。
在修理摩托车行,他被老板辞掉,也不反思为什么做不好,反而转身还回来踢老板的摩托车。
再说369的逆袭。他之所以能在深圳混得风生水起,那是因为参加一期网红大赛,唱了一首《我是潮汕人》,最后被制作人看上了。
其他励志电影中,人物逆袭都是在前部分有所铺垫的。如《少林足球》最后逆转局势,是靠了赵薇的太极拳,而这个在前面赵薇拿来做馒头时早已有所展示了。
《爸,我一定行的》在前部分就没有展示过369的演唱能力。就这样一个平时没有唱过歌的人,第一次上台面对观众演唱还能那么自在,实在是不真实的。导演要是给一场戏,让369上台演唱一首歌向小敏表白也好呀。(那个369唱他自己写的藏头诗,不算哦)我们只知道他喜欢周杰伦的歌,可不知道他还会唱歌呀。
3.温情的问题
网上介绍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传统潮汕父子从冲突对立到互相支持和解的故事。正如它的片名,儿子想向父亲证明自己行的,想得到支持。可电影并没有很好展示冲突与和解。
父子之间的冲突在不少电影多有表现,多是两代人的观念之战,一个守旧,一个前卫,两者就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那要如何才能和解呢?
作家王大根在一篇关于《脱皮爸爸》的影评中,说:“父亲与儿子只有站在同一个年龄段进行平等的对视,才可能实现互相之间的理解。”
要实现同一年龄段的对视,要么儿子穿越到爸爸的年代,如《新难兄难弟》《乘风破浪》,要么儿子长大到爸爸的年龄,如《童梦奇缘》。
当然,《爸,我一定行的》不是奇幻题材的电影,而是现实题材的电影,不可能穿越的情节,那就只能通过一些物件和沟通来进行了解了。
369了解父亲的物件是父亲柜子里的信和照片。信好像是情信,不知是否是写给369母亲的。照片是龙伯年轻时在外地拍的,照片中他骑着摩托车,意气风发。这时候,他本来可以就这些物件,与父亲聊聊他年轻的事,听听父亲在深圳的经历。可电影没有,369反而是拿了父亲的照片,还有一千块钱走了。
龙伯了解369的物件是小敏写给369的回信。那里面是369与小敏的一些日常问候吧了,也没有展现出369有什么需要坚持的梦想,也不知道为什么非去深圳不可。然后,龙伯就闪回了一些情景,就有点原谅他了。真是中国好父亲呀!
我想说电影没有给出一个好的父子间的冲突,因为它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与宽容的父亲面前闹别扭,看了我只会同情龙伯有这样不听话的儿子,而不会感同身受说我也和父亲有这样的冲突。
在369辍学后,龙伯就打好几个电话去求人介绍工作。这时,隔着墙369是可以听得到父亲的卑微的。这本是可以让人感动的情节,可下个情节就是369在工厂不认真工作了。
我们来看369与父亲的三次冲突,就懂得我为什么说这不是好的父子冲突。
第一次是369要去深圳做生意,想找龙伯要钱。他为什么要去深圳,其实就是因为小敏在深圳,听说她可能被人追求,就想过去和她在一起。可当龙伯问他做什么生意,他是一点想法也没有的,就是无头苍蝇的。我是父亲,我都不会支持啦。
“我要出去闯,不行!什么都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才搞得我什么都不会。”
在被龙伯拒绝后,369说了上面那样的话。我是父亲,真是伤透了心了。369把自己一事无成归咎于父亲的身上,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龙伯让他读书,他不好好读书,让他学英歌舞、学修理摩托车,他学不会。那能怪谁呀。
要体现父子之间的冲突,那得是儿子有一个相对于父亲来说异想天开的想法,儿子一直在努力,而父亲一直在反对。电影中,369啥都没有,连想法也没有。这样的冲突纯属家庭闹剧。
第二次是369在直播平台卖保健品“受不了”,龙伯知道后去质问他。
“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别丢人了。”
“怎么会丢人?”
“我说会就是会,你爸吃盐多过你吃米。”
如果单看对话,会以为是父亲理解不了儿子的行为。可在电影语境里,就不是这样了。它更多是父亲对儿子的提醒。卖保健品,可没那么简单,容易出现假药,出现副作用。这可能是初出茅庐的369所不会考虑到的。
当然,父亲这样说话,也往往会让儿子反感。因为这不是一个对等的对话。所以369一下子就挂断了父亲的电话,沟通也再次中断。
第三次是369卖的保健品让村里人拉肚子了,深感愧疚的龙伯只身一人来到深圳找他。(这里我就不去纠结龙伯怎么知道369在哪里了。)
“我的脸被你丢光了,你要气死我吗?丢人丢到我抬不起头了。”
龙伯在说这番话时,表现出来的状态时歇斯底里、青筋暴起的。可以说是恨铁不成钢的怒吼了。369在外面卖假药,在村里算是闯了祸,名声都不好了。龙伯想让369回家,不要再混了。
可是369的表现呢?看起来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也许是导演太想表现龙伯的状态,却忽略了369的反应。导演把太多镜头给了龙伯,而369则倚在门口,更像是一个旁观者。
我在看预告片,看到这个片段,还以为369在房间里面,龙伯对着房间骂呢!看电影才知道原来369就在龙伯对面。本来应该是剑拔弩张的对立,却成了龙伯的独角戏,实在不该呀。只能以一巴掌作为这次冲突的收尾,也算是套路了。
冲突说完了,再说说和解。电影把父子之间的和解处理得太简单了,当然,你可以说是父爱的伟大与包容咯。
369想到回家,是因为他被公司开除,暂时没了去处,也不知做什么,又在这时候看到路边有个同样事业不顺利的中年人打电话回家。有趣的是,路边那个中年人是打电话回家跟孩子聊天,而他是儿子打回家跟父亲聊天。不知编剧这样设置有何深意呢,是突出那种在外打拼的辛苦,都会想家吗?
369回家,父亲没有一句怨言,只是让369和他一起去买菜。潮汕村里买菜,还要开摩托车,还要开那么久,太刻意了吧。导演就是想在这里让父子达成和解。龙伯从一开始双手放在后面,到后来放在儿子肩上,意味着一种依靠。
电影的结局是理想化的,369和父亲开了一家潮汕餐饮店,他又成为了热门主播,店的生意非常好。还是那句话,没有一点点铺垫,完全是编剧的美好想象。
虽然之前369和小敏在深圳见面时提过要做餐饮,但显然是为了面子随口说一说的。而龙伯一直在村口摆小摊,现在就能开门店了,早干嘛去了。再说369的脱口秀,之前也没提过呀,会唱歌还不止,还会脱口秀,咋就不能好好学习呢!送你一首周杰伦的《等你下课》。
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提前让电影结束,就在369和龙伯坐在门槛上聊天。父亲继续语重心长地传授人生经验,369似乎懂事了,在静静听着。至于369的未来,那就要看他自己的努力,而不需要我们来过多操心。